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6章 坦白
熟,我必然昭告天下,亮明正身。与兄弟北击建奴,平定乱世,中兴大明。”崇祯一脸的毅然决然。

    “容微臣回家安顿一番,必定尽早赴井冈山与陛下会合。身为人臣,为大明死而后已!”

    不多时三人各自卧榻休息,阎应元也需要进一步消化突然而来的海量信息并考虑一下未来的规划……

    三月二十二日卯时一刻(早上五点多钟),阎应元便收拾行囊准备起身。

    崇祯愣是打起精神怆然而相送:“兄弟,为兄在井冈山一带等你,不见不散。但一定照顾好令堂大人,莫要亏了孝道!兄弟一路走好!”

    送别阎应元,崇祯回去又补了一觉,直到了辰时(早上七点),才悠悠转醒。这是李锐前世的作息时间,给老板打工,去早了又没有加班费。

    再说早起来还得准备一家三口的早餐,那也不是李锐所擅长的。

    接下来该考虑西进江西闹革命的事了。直接坐船沿江而上然后转赣江到达吉水县,最后陆路上井冈山。听着是一气呵成,道路畅通。

    问题是自已先去井冈山能干出点什么呢?就凭眼下两个人,除了挖野菜似乎也没有更适合的事可干了?

    即便带上阎应元又能如何?阎应元目前只是个编外典史,他将在未来的历史中大放异彩,但是现在他连自已的亲兵队伍都没有啊。

    另外根据正史记载阎应元的母亲不久将重病不起,他必将伺侯床前尽孝,短期内估计是走不开了。

    难道真的要自已拿一把菜刀,砍了地主恶霸,再分田地,最后发动起义不成?这想起来似乎很爽,但让起来嘛,一定是后果难料。

    以前自已能指挥的亲兵就是锦衣卫东厂两三千号人,后来北京危急,这些人都派去守城了,以至于现在竟是一兵一卒也没有。

    早知如此,当初就不应该把这几千人派出去。不过自已当初还没有穿越过来,要怪只能怪宿主没脑子!

    崇祯心里左思右想,也没个头绪。革命工作难上难,而起步又是最难的!

    崇祯大脑高速运转,寻思着附近哪里有带兵的能臣良将。

    忽然大脑中灵光一闪:刘肇基!

    刘肇基,字鼎维,辽东人。出身于将门之家,曾任辽东副总兵。崇祯十七年(1644年),加都督通知,提督南京大教场。福王立,加刘肇基为左都督、太子太保。

    弘光元年(1645年),清兵抵扬州,刘肇基赴援,分守北门,城破,巷战而死。

    如果穿越者崇祯不能改变历史发展轨迹的话,刘肇基还有一年寿命。后世人常称大明亡国之时仍将星璀璨,刘肇基就是这将星之一。

    大明忘于内忧外患天灾人祸积弊难返等一系列因素造成的完美风暴。将星璀璨不是大明亡国的原因,将星们应该有更好的结局。

    年初,内阁提拔刘肇基为都督通知的票拟,崇祯是看过的。两年前建奴兵临北京城下时,刘肇基亦曾领兵勤王。建奴兵退,崇祯检阅三军,当时刘肇基也在场。

    一定要到南京见一下刘肇基,刘肇基将门之后,屡立军功,关键是他久在军中必有自已的亲兵队伍。

    崇祯虽逃亡之君王,自谓凭自已的三寸不烂之舌能够给刘肇基醍醐灌顶一番,成功传播自已再造新大明的革命理论。

    逃亡时需要小心谨慎,挖人时必须得画出像样的大饼!

    李公子深情坦白秒变崇祯帝的桥段已经上演过一回了,这次去南京为刘肇基再表演一次自然是没有什么难度。况且刘肇基与自已见过一面,想必效果会更好。

    计议已定。

    “老王,收拾行囊,即刻坐船赶往南京!”

    “李公子,起床后你一直发呆,早饭都还没吃呢?要不先……?”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大明距离亡国还有一天简介 >大明距离亡国还有一天目录 > 第6章 坦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