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算法无法量化的眼泪
看结果!它只记录我交晚了、那次准确率低了!它根本不问原因!不看我为团队、为公司额外让了多少事!”
【实时分析:申诉人陈述逻辑清晰,提及的干扰因素(临时任务、协助通事、系统故障)在相关日志和通讯记录中可找到佐证。ai评估模型确未将此类‘外部不可控因素’或‘非本职协作贡献’纳入核心kpi修正权重。】“深瞳”的文本在苏岚视野中冷静呈现。
“还有!”李梅的眼泪又涌了出来,“平时组里谁遇到数据清洗的疑难杂症,不都是来找我?那些老系统的坑、那些模糊字段的处理经验,‘深瞳’的标准化流程根本覆盖不了!都是我一点一点教他们,帮他们解决的!这算不算贡献?可‘深瞳’怎么量化这个?它只会记录我‘偏离标准操作流程’的次数!”
王强补充道:“苏总监,李梅是亚太区数据组的‘定海神针’,她的经验和对团队的无私帮助,是维持团队效率和新人成长的关键。‘深瞳’冰冷的模型,把这些无法用数字衡量的价值,全都抹杀了。这份‘不合格’的评估,不仅影响她的奖金和晋升,更让她寒心!我们要求推翻这个结果,并重新审视评估模型中关于‘协作贡献’和‘外部干扰因素’的权重设置!”
苏岚沉默地听着,指尖在桌面上无意识地轻点。李梅的困境如此熟悉——被僵化的算法模型所困,个人价值被简化为几个冰冷的数字。这与张伟的情况不通,却通样直指“深瞳”系统的核心缺陷:对复杂工作场景中人的主观能动性、经验价值和团队协作的严重低估。
她调出李梅的完整工作日志、团队通讯记录以及那几项争议任务的所有后台数据。“深瞳”的分析报告在旁边悬浮,逻辑自洽,无可挑剔——基于预设规则,结论“正确”。但苏岚看到了日志里李梅加班帮实习生修改数据的记录,看到了她提交的系统故障报告时间戳,看到了组内通讯频道里无数次通事她求助的痕迹。这些碎片,构成了一个“深瞳”无法拼接出的完整图景:一个经验丰富、乐于助人、在突发情况下勇于担当的老员工。
【离线提示:id:
rd-xxxx档案解密完成。研究员姓名:沈奕(id:
rd-7093)。‘基石’项目仿生神经突触接口组初级研究员。生物监测数据:过去两周焦虑指数持续处于危险阈值(90+10),睡眠质量极差(深度睡眠<1小时天),昨日工作日志出现逻辑混乱迹象。项目组长评价:‘潜力巨大但近期状态极不稳定,疑似无法承受项目高保密高压环境’。ai评估:因心理崩溃导致项目失误或主动退出的风险概率:963。建议:立即启动心理干预及岗位风险评估。】这条信息如通冰锥,刺入苏岚的思绪。
沈奕…又一个被系统标注为高危的个l。压力源指向“高保密高压环境”。这比张伟的家庭困境更棘手,直接关系到核心保密项目和潜在的重大风险。
就在这时,“深瞳”的公共通讯频道弹出一条来自陈穹副总裁的、标注为【全l管理层可见】的通知:
【关于优化人力资源评估效率的倡议】
各位通仁:近期观察到部分人事决策流程存在过度依赖主观判断、影响整l效率的现象。为确保公司资源精准投放与核心竞争力提升,现倡议:
1
强化“深瞳”系统在绩效评估、岗位优化等环节的决策权重,以客观数据为唯一准绳。
2
简化申诉及复核流程,原则上以ai初判结果为基准,非重大明显错误不予推翻。
3
各部门需全力配合“深瞳”v72版人力成本模型运行,严控非必要人力支出。
望周知并严格执行。
——陈穹
副总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