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4章 让人头痛的学生
随着中级教练机项目的进一步推进,华夏方面迅速增派了更多航空专业的应届毕业生和年轻技术员,充实到联合设计团队中。
一张张年轻的面孔,带着对航空事业的无限憧憬和对先进技术的极度渴望,踏上了这片他们心中的圣地。
他们眼中闪烁着求知的光芒,心中怀揣着时不我待的紧迫感,深知这次学习机会的宝贵。
到了莫斯科后,这群年轻人没有多作何事,便一头扎进了设计局的各个部门。
他们像海绵吸水般,努力吸收着苏方成熟的设计流程、精密的计算方法、严谨的测试手段,以及高效的项目管理经验。
每一份图纸,每一次技术讨论,对他们而言都是一堂生动的实践课。
航空专业的应届毕业生们,如程不失、屠继达和周晓兰等人,虽然理论知识扎实,但实践经验尚浅。
他们为了尽快熟悉工作,除了完成分配的计算任务以外,还从最基础的工作做起。
像是整理资料,描绘图纸副本,甚至只是负责传递文件之类的,他们都抢着在干。
总之就是尽力表现,利用一切机会,有空的时候就向身边的苏方专家请教。
但是摆在他们面前最大的难关就是语言关,华夏原本的外语教育主要是英语,自解放后才加大俄语的教育。
这批毕业生虽然在学校学过一段时间俄语,但他们在学校学的俄语偏重书面,口语交流磕磕绊绊。
请教问题时,常常因为一个词语的误用或发音不准,导致苏方专家理解困难。
有时,一个简单的技术概念,因为语言的隔阂,需要反复比划、解释,才能勉强沟通。
苏方专家耐心讲解的内容,也常常因为某个关键词的听不懂,使得学生们眉头紧锁,似懂非懂,回去后需要花费大量时间消化和琢磨。
“同志,这个……嗯……机翼的升力系数……计算……为什么是这样?”
一位名叫王浩的年轻毕业生,红着脸,努力组织着俄语词汇,向一位名叫瓦西里的苏联工程师请教。
他手中拿着一本小小的俄汉词典,额头上渗着细汗。
瓦西里听得一头雾水,皱着眉头猜测道:
“你是说升力系数的推导公式吗?还是这个特定翼型的数据?”
王浩更急了,结结巴巴地重复着:
“不……不是公式……是……为什么选择……这个值?”
几次沟通下来,双方都有些无奈。
这种场景,在最初的日子里屡见不鲜。
尽管困难重重,但华夏设计组的成员们没有丝毫气馁,求知欲和报效祖国的信念支撑着他们。
为了攻克语言关,他们白天在工作中“实战演练”,晚上回到宿舍便捧起俄语课本和词典,加班加点地学习。
甚至在设计组内部的日常交流中,大家也开始有意识地使用俄语。
哪怕说得错误百出,引来善意的哄笑,也毫不在意。
即便如此,华夏新派来的年轻成员们在经验丰富的苏联工程师面前,仍然显得非常稚嫩。
国内的航空教育体系与苏联相比,在某些课程的深度和实践环节上确实存在不足。
再加上语言的障碍,使得他们在工作中的表现更显得捉襟见肘。
苏联工程师们渐渐觉得,这些华夏年轻人除了能帮忙计算一下,整理一些基础资料外,在核心设计工作上似乎帮不上太多忙。
他们提出的问题,往往显得基础,有时甚至暴露出知识体系的某些盲点。
好不容易理解了问题并给出解答后,对方却常常是一脸迷茫,有时一个简单的问题,他们似乎需要消化两三天才能真正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