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大波。
儿臣愿率五万精兵北上,解边关之危。他单膝跪地,声音铿锵。
皇帝眉头紧锁:你从未带过兵。
儿臣熟读兵书,近年更随老将军们学习实战经验。萧景琰不卑不亢,且边关将士多为沈将军旧部,儿臣以皇子身份前去,更能鼓舞士气。
沈将军皇帝眼中闪过一丝异色,你与沈家...
儿臣只是就事论事。萧景琰迅速道,若父皇不放心,可派王老将军为副帅。
二皇子萧景睿突然出列:父皇,儿臣以为不妥。三弟年轻气盛,边关情势复杂...
儿臣愿立军令状!萧景琰声音提高,三月之内,不退突厥,甘当军法!
朝臣哗然。皇帝沉吟良久,终于点头:准奏。但赵将军那边...
儿臣有一策。萧景琰趁机道,赵家近年屡有逾矩,不如命其戴罪立功。若此战有功,既往不咎;若再失职,数罪并罚。
皇帝若有所思:你的意思是...
暂缓联姻,以观后效。萧景琰低头,掩去眼中精退朝后,皇帝单独留下萧景琰:你今日所言,究竟是为国,还是为私
萧景琰背脊绷直:儿臣不敢欺瞒。于公,边关危急;于私...他深吸一口气,儿臣确实不忍清平郡主入火坑。
你倒是坦诚。皇帝冷笑,朕且问你,若朕执意要清平嫁入赵家,你当如何
儿臣...萧景琰指甲陷入掌心,当遵圣命。
皇帝盯着他看了许久,突然挥手:去吧。记住你的军令状。
萧景琰退出大殿,后背已然湿透。一个小太监悄悄塞给他一张字条,上面只有寥寥数字:静水流深,终见月明。
是沈芷依的笔迹。萧景琰将字条贴近心口,眼中闪过一丝暖意。出征前夜,暴雨倾盆。
沈芷依辗转难眠,忽听窗外有石子敲击声。推开窗,只见萧景琰立于雨中,浑身湿透。
殿下!她惊呼,慌忙取来油纸伞。
萧景琰却不接伞,只是从怀中掏出一个绸布包:给你的。
沈芷依打开一看,是一枚羊脂白玉佩,上面雕刻着精细的梅枝图案,与她那支竹笛尾部的刻痕如出一辙。
这...
我亲手刻的。萧景琰声音沙哑,明日我便北上,归期未定。此物...留作纪念。
雨声轰鸣,几乎盖过他的话语。沈芷依攥紧玉佩,感受着上面残留的体温:殿下一定要平安归来。
若我回来...萧景琰突然上前一步,雨水顺着他的下颌滴落在她手背上,你可愿等我
沈芷依抬头,雨水和泪水模糊了视线。她看见萧景琰眼中燃烧着两簇火焰,在雨夜里格外明亮。
我...
不必现在回答。萧景琰后退一步,又恢复了那个克制的三皇子,等我回来再说。
他转身走入雨幕,背影很快被雨水吞噬。沈芷依久久立在窗前,直到浑身冰凉。掌心那枚玉佩却始终温热,仿佛有生命般贴着她的肌肤。
翌日黎明,大军开拔。沈芷依站在城墙上,看着萧景琰一身戎装,骑马走在队伍最前方。朝阳为他镀上一层金边,那挺拔的背影渐渐消失在尘土飞扬的官道尽头。
她不知道,这一别,将是他们命运的转折点。而那块玉佩,将成为未来十年里,她唯一能光明正大佩戴的、与他有关的信物。初冬的第一场雪覆盖了皇城。沈芷依裹紧狐裘,呵出的白气在眼前凝成薄雾。这是萧景琰离宫的第六个月零三天,她如往常一样,辰时准时登上北面的角楼,眺望远方。
城墙上积雪未扫,每走一步都留下深深的脚印。守城侍卫早已习惯这位郡主的每日造访,默契地退到一旁,给她留出一方清净。
沈芷依从袖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