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3章


    海城是个沿海城市,但七十年代的城区远不如后世繁华。

    街道是坑洼的土路,两旁是低矮的砖房或土坯房,偶尔驶过一辆叮当作响的二八自行车,就能引来路人的侧目。

    空气中弥漫着煤烟、海水和某种廉价肥皂的混合气味。

    梧桐跟着记忆中的方向,朝镇上唯一的供销社走去。

    越靠近供销社,人越多,喧闹声也越大。

    供销社是一栋青砖砌成的两层小楼,门口挂着“海城供销社”的木牌,门口挤满了拎着篮子、背着布包的人。

    梧桐随着人流挤了进去,一股混杂着酱油、布匹、糖果和劣质香烟的味道扑面而来。

    店内光线有些昏暗,几排木质货架上摆放着有限的商品。

    食品区,粗盐、红糖、酱油、醋装在大缸里,用木勺舀卖;几个玻璃罐里装着硬糖和饼干,寥寥无几。

    粮食区,白花花的大米和面粉是稀罕物,更多的是玉米面、高粱米和红薯干,都需要粮票购买。

    布匹区,柜台上摊开着几种颜色单调的粗布,靛蓝、土黄、灰扑扑的,买布需要布票,而且限购。

    售货员是个脸上带着不耐烦的中年妇女,靠在柜台后,眼皮都懒得抬一下,应付着前面的顾客:“要啥?快点说,后面还等着呢!”

    梧桐观察了一会儿,默默记下各种商品的价格和所需票证。

    大米一角多一斤,需要粮票;棉布一尺几毛钱,需要布票;食用油更是金贵,不仅要油票,还得凭本供应。

    轮到梧桐时,她尽量让自己的声音听起来有些怯生生的,符合一个刚失去父母的孤女形象:“同志,我……我想买点玉米面,还有布票……”

    “玉米面,要多少?粮票呢?”售货员没好气地问。

    “要五斤,粮票在这里。”梧桐递上粮票和钱。

    售货员称了五斤玉米面,用报纸包好递给她,又不耐烦地问:“布票要啥布?”

    “我……我想买二尺蓝布,做件衣服。”梧桐小声说,递上布票和钱。

    售货员扯了两尺靛蓝色的粗布,扔给她。梧桐接过东西,又“犹豫”了一下,指着货架上的一小袋盐问:“同志,能买半斤盐吗?”

    “半斤?亏你说得出口!最少一斤!”售货员白了她一眼,还是称了一斤盐给她。

    梧桐道了谢,抱着几样东西挤出人群。

    走到没人的角落,她假装整理东西,手腕不动声色地靠近腹部——那里是鸿蒙珠在这个世界的“锚点”,心念一动,玉米面、粗布、盐便悄无声息地消失,进入了空间的仓库。

    她摸了摸口袋里剩下的钱和票,心里有了盘算。

    五斤玉米面和二尺布只是试水,接下来,她需要想办法弄到更多的票证,购买更多的物资,尤其是粮食、布匹、油盐糖这些生活必需品,还有一些容易储存的干货,比如海带、粉条、木耳……对了,还有药品,这个年代的常用药,比如红霉素软膏、感冒冲剂,也得囤上一些。

    “小萌,你说我要不要去黑市看看?”梧桐在心底问。

    她记得原主记忆里,似乎有些地方有私下交易票证和紧俏物资的“黑市”。

    “主人,黑市风险大,容易被抓,”小萌提醒道,“要不咱们先从正规渠道慢慢攒,或者看看有没有邻居愿意转让多余的票证?王婶人不错,或许可以问问?”

    “嗯,你说得对,安全第一。”梧桐点点头,决定先从邻里和熟悉的人入手。

    她提着空荡荡的篮子,慢慢走回胡同,一路上观察着周围的环境,记着各个店铺的位置,脑子里盘算着囤货的计划。

    阳光照在她年轻的脸上,虽然穿着打补丁的衣服,眼神却不再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快穿:吃瓜看戏的养老生活简介 >快穿:吃瓜看戏的养老生活目录 > 第3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