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林浩接过相册,手指停在我们收养念禾那天的合照上:苏瑶,谢谢你。
谢我什么
谢谢你愿意回头,看到我这个傻小子。他侧过头,吻了吻我的额头,更谢谢你,让我知道,青禾村的风,花田的雨,还有你身边的每一刻,都是我这辈子最珍贵的宝藏。
窗外飘起了雪花,落在花田的枯草上,像一层柔软的棉被。我靠在林浩怀里,听着壁炉里木柴燃烧的噼啪声,心里一片安宁。
曾经追逐的浮华如同过眼云烟,唯有身边这个人,和这片孕育了我们爱情的土地,才是我生命中最坚实的依靠。
花田的四季依旧轮回,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而我知道,只要身边有林浩,有念禾,有这片充满故事的花田,无论岁月如何变迁,我们的家,永远都在青禾村的暖阳里,在彼此紧握的手心里。
这或许不是一个轰轰烈烈的传奇,却是属于我和林浩的,最真实、最温暖的人生。就像花田里的野花,虽不名贵,却能在风雨中倔强生长,用最朴素的色彩,描绘出世间最动人的画卷。而我们的故事,也将在这片花田里,随着四季的风,一直流传下去。
第十章:花田深处的守望与突如其来的转折
念禾上初中那年,青禾村来了一支纪录片摄制组。导演看中了我们的花田,想以都市归人为题拍摄专题。林浩穿着洗得发白的蓝布褂子,在镜头前有些拘谨地侍弄花草,我则坐在画架前勾勒向日葵的轮廓,念禾抱着画板在田埂上追逐蝴蝶,阳光把我们的影子拉得很长。
纪录片播出后,意外在网络上走红。有网友留言:在他们身上,我看到了被城市遗忘的温柔。随之而来的是各地游客的到访,小小的青禾村突然热闹起来。有人想买下花田开发成观光园,报价单递到林浩面前时,他正在给念禾修坏掉的木马。
我们不卖。林浩头也没抬,用砂纸细细打磨着木马的鬃毛,这是我们的家。
我端着刚泡好的菊花茶走出来,阳光透过葡萄架,在报价单上投下斑驳的光影。游客们在花田边拍照,笑声惊起了草丛里的蚱蜢,一切都像一场热闹的梦。但我知道,林浩眼里的坚定,和花田深处的泥土一样,从未改变。
转折发生在深秋。那天我去镇上寄画稿,回来时看到村口停着辆黑色轿车,一个穿着西装的男人正和林浩说话。走近了才发现,竟是多年未见的张副总,当年李明公司的那位。
林先生,我找了你们很久。张副总递过名片,当年李明挪用的公款里,有一部分被我追回来了,按法律规定,苏小姐作为受害者,有权获得一部分补偿。
他打开公文包,里面是厚厚的文件和一张支票。林浩挡在我身前,语气冷淡:我们不需要。
林先生,这不是钱的问题,张副总叹了口气,是公道。当年我被李明蒙蔽,也做了不少错事,这是我唯一能做的补偿。
我接过支票,上面的数字让我指尖一颤。林浩看着我,眼神里有担忧也有询问。我把支票还给张副总:谢谢您的好意,但我们现在过得很好。
张副总走后,林浩握住我的手:真的不要念禾明年上高中,需要用钱的地方多。
我们有花田,有画室,我看着他的眼睛,这就够了。
当晚,我在画室整理旧画,发现了一幅从未完成的画,画的是多年前那个雨夜,林浩撑着拐杖站在青禾村老房子门口,背后是漫天风雨,而他眼里的光,比任何灯火都亮。我拿起画笔,轻轻补上了背景里的花田,那时的花还未盛开,只是一片青涩的嫩芽。
第十一章:迟暮之年的花田絮语与永恒的芬芳
念禾考上大学那天,我们在花田边摆了流水席。乡亲们送来自家酿的米酒,王婶的孙子抱着吉他唱民谣,林浩喝多了,拉着我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