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人的味蕾,尤其是些讲究点口味的客人,回头率极高。
苏小小还推出了故事营销。
她一边给客人下面,一边笑着闲聊:
这阳春面啊,讲究的就是个清汤白面见真章。听我奶奶说,以前有个穷书生,赶考路上盘缠用尽,又冷又饿,一个好心的面摊婆婆就给他煮了这么一碗清汤面,只放了点猪油盐和葱花。书生觉得这是天下最好吃的面,后来高中了,还念念不忘,就叫它‘阳春面’,说它像阳春三月的暖意哩!
这简单温馨的小故事,配上眼前这碗清亮鲜香的面,莫名地让人感觉更暖了。
不少客人听完,看着碗里的面,眼神都柔和了几分。
这天中午,店里照常坐满了人。
角落里一张小桌旁,坐着一位头发花白、穿着半旧但浆洗得十分干净的灰色布袍的老者。
他面前只放着一碗阳春面。他吃得很慢,很仔细。先是用勺子舀起清亮的汤,细细品味,闭着眼睛,似乎在分辨其中的层次。
然后挑起几根面条,不紧不慢地送入口中,慢慢咀嚼。他的动作带着一种难以言喻的韵律感,与店里其他食客的急切截然不同。
苏小小忙着给其他桌送饼,瞥见这老者,心里有点纳闷。这老爷子吃碗面,怎么跟品鉴御膳似的
老者终于吃完了最后一口面,连汤都喝得干干净净。
他放下碗筷,掏出十五文钱放在桌上,却没有立刻离开,而是对正巧路过的苏小小招了招手。
小姑娘,你这面…不错。
老者的声音不高,但异常清晰沉稳,带着点不易察觉的上位者腔调。
老爷子您喜欢就好!
苏小小笑着回应。
老者捋了捋花白的胡须,目光锐利地看着她:
汤底,用的是猪骨、鸡架,火候足,浮油撇得极净,难得的是这份‘清’而不寡。面条是买的吧煮的火候倒拿捏得恰到好处,筋道爽滑。点睛之笔…是这最后淋的这勺熟猪油和这葱花。油,用的是上好的板油熬的,醇厚不腻;葱,是本地小香葱,选最嫩的部分切得极细,生葱的辛气被热汤一激,化作清香…这份心思,难得。
他一一点评,句句精准,仿佛亲眼看着苏小小操作。
苏小小听得愣住了。
这老爷子…是行家啊!而且这眼光,也太毒了!
老爷子您…您是
苏小小试探着问。
老者微微一笑,摆摆手:
一个路过的老饕罢了。你这小店,虽小,却见真章。尤其是这碗阳春面,已得其中三味。好好做。
他站起身,走到柜台边,那里放着苏小小记账的笔墨(刚学的,歪歪扭扭)。他拿起笔,蘸了点墨,在记账簿的空白页上,龙飞凤舞地写下了两个大字。
苏小小凑过去一看,她不认识几个字,但那两个字的笔锋苍劲有力,气势非凡,一看就不是凡品。
这…这是
苏小小疑惑。
送你了。
老者放下笔,语气平淡,
就当…谢你这碗好面。
说完,他不再停留,背着手,慢悠悠地踱出了小店,很快消失在街角的人流里。
店里其他食客也被这动静吸引了,纷纷好奇地探头看。
小娘子,那老爷子写啥了
看着像是字写得好哇!
我看看…这…这好像是‘至味’
一个识点字的货郎凑过来辨认道。
至味
众人不解。
至味…大概就是说,味道好到顶了吧
货郎猜测道。
嚯!这评价可高了!
众人议论纷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