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烧得噼啪作响,却照不暖杨辰发凉的后颈。
杨辰握紧酒杯,指节泛白,大脑却如走马灯般飞转。他深知,此时若贸然进言,无异于火中取栗;可若畏缩不前,必遭曹操猜忌。思忖间,他瞥见案上啃剩的羊骨,灵光乍现,拱手沉声道:“明公!刚经官渡大战,将士们刀枪未洗、铠甲未卸,好比强弩之末,再射则折。依晚生之见,可先稳固兖州、豫州,推行‘屯田令’,充实粮草。这就好比盖房子,得先把地基打牢咯!地基稳了,高楼才能直插云霄!”
“哦?”
曹操挑眉,捻须的手指微微一顿,“继续说。”
杨辰见状,心中稍定,指着地图上的兖州、豫州道:“此二州乃中原膏腴之地,然连年战乱,百姓流离失所,田地荒芜。若能招募流民垦荒,官府提供耕牛、种子,收成按比例分成,不出半年,粮仓必满!待明年开春,兵强马壮,再分兵攻河北。此外,还可派人离间袁谭、袁尚
——
那兄弟俩本就面和心不和,略施小计,保准让他们窝里斗,咱们坐收渔翁之利!这叫‘鹬蚌相争,渔翁得利’,不费一兵一卒,便能削弱袁氏势力!”
曹操听得双目放光,突然起身,猛拍杨辰肩膀,震得他差点摔了酒杯:“好!好!真乃吾之子房也!就依汝言!”
那笑声爽朗如洪钟,却让杨辰后背渗出冷汗。他清楚,在曹操身边,每一句话都是刀尖上的舞蹈,稍有不慎,便是万劫不复。
半月后,杨辰领命前往兖州。但见昔日良田长满蒿草,破败村落只剩断壁残垣,偶尔传来几声野狗吠叫,更添几分凄凉。他站在荒废的田埂上,望着衣衫褴褛的流民,心中暗叹:“乱世求生,百姓不易啊!”
当即下令:“传令下去,凡愿屯田者,每户先领三斗粟米、一头耕牛!”
消息传开,流民们奔走相告,短短三日,竟聚起万余人。
可新的难题又来了。当地百姓惯用直辕犁,耕地时需两头牛、三人配合,效率极低。杨辰眉头紧锁,日夜琢磨,突然想起现代的曲辕犁
——
轻便灵活,一人一牛便能操作!他立刻找来铁匠铺的老师傅,一边在地上画图,一边比划:“老伯,这犁辕要弯成月牙形,犁评能调节深浅,犁箭得加个卡槽……”
老师傅听得直挠头:“杨校尉,您说的这些,老汉听都没听过!”
杨辰二话不说,撸起袖子,带着工匠们反复试验。七天七夜,铁水飞溅、火星四溅,终于打造出第一架曲辕犁。他亲自扶犁下地,吆喝一声,耕牛迈步,那犁头入土如切豆腐,轻便省力。围观百姓瞪大了眼睛,有人惊呼:“活见鬼了!这玩意儿比老黄牛还灵光!”
消息像长了翅膀,传遍十里八乡。百姓们争相传颂:“辰校尉,真神仙,曲辕犁,吃饱饭!”
更有甚者,在田头立起杨辰的木牌,逢年过节便焚香祭拜。可杨辰望着热火朝天的屯田景象,心中却升起一丝不安
——
他清楚,自己这些
“奇思妙想”
太过扎眼,曹操虽表面赞赏,暗中却派了不少眼线监视。
这日,杨辰正在丈量水渠,一名亲兵匆匆跑来:“先生!许都急报!袁谭派人送来密信,愿献青州归降!可袁尚也派使者求见明公,要联手抗曹!”
杨辰握着竹简的手微微发颤,他明白,自己精心设计的离间计已然奏效,可更大的风暴正在酝酿。
到杨辰献策屯田,,曲辕犁下良田万亩,百姓歌谣传遍中原。且说这一日,正是仲夏时节,烈日当空,晒得大地直冒青烟。杨辰头戴斗笠,脚蹬草鞋,正沿着新修的水渠巡视。但见渠水清澈见底,潺潺流淌,两岸稻苗随风摇曳,好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