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
贾正清变了。
他书案上那些线装的《文心雕龙》、《昭明文选》,渐渐被厚厚的“学币发行指南”、“分数精算手册”、“学储账户优化策略”所取代。他批改作文,不再琢磨立意文采、情感逻辑,而是用红笔飞快地划出“得分点”:用了几个成语?引了几处典故?结构是否“总分总”?结尾有无“升华”?符合者,加分;不符者,扣分。如同在流水线上检验零件。他上课,不再引导学生体味文字之美、思想之深,而是反复演练答题“模板”,传授得分“技巧”,强调“踩点意识”。教室里,琅琅书声被紧张的默写、频繁的小测、对答案时的屏息凝神所取代。空气里弥漫着一种焦糊的味道,像是过度运转的机器在燃烧。
他的眼镜片更厚了,背也更驼了。夜深人静,他那间低矮的小屋里,总亮着昏黄的灯。他伏在案上,面前摊着全班几十个学生的“学储账户”明细,旁边是算盘、计算器、各种复杂的公式表格。他像最精明的账房先生,又像最贪婪的赌徒,在昏暗的灯光下,一笔一笔地计算、规划、盘算:
“张阿毛,数学月考89分,折合8.9学币,存入。但其语文默写扣了1分,折损0.1学币,需从其下周‘课堂积极发言’配额中预支0.1学币补足,否则影响月度总评…”
“李小花,作文竞赛二等奖,折合20学币,大额进账!但其体育达标测试只得了‘及格’,仅折合1学币,拉低了‘优质学币’占比!需督促其家长立即报名‘体育特训冲刺班’,力争下月测评拿‘优秀’,折合5学币…”
“王二狗,账户余额增长乏力!其父是挑粪的,无力购买‘名师押题卷’、‘智能错题本’等增值服务…此子恐成班级‘不良资产’,拖累整体‘学储’增长率…是否建议其转学去‘希望工程’对口学校?那里‘学币’获取门槛低些…”
算盘珠子噼啪作响,在寂静的夜里格外清脆,又格外沉重。那声音,像极了磨坊里碾碎谷物的石磨,也像极了咀嚼骨头的声响。贾正清枯瘦的手指在算盘上飞快地拨动,额头上沁出细密的汗珠,镜片后的眼睛,闪烁着一种近乎狂热的、冰冷的光。他早已忘了文章怎么写,也忘了何为“春风化雨”。他的世界里,只剩下不断跳动的数字,以及由这些数字堆砌起来的、虚幻的“绩效”山峦。
悲剧的种子,在“分数银行”推出“学币贷”业务那日,便已埋下。
钱督学春风满面地宣布:“为助力莘莘学子跨越‘分数鸿沟’,实现‘精英梦想’,本行隆重推出‘学币贷’业务!学业暂时有困难?‘学币’不够用?不要紧!只需家长或指定担保人(教员亦可)以未来预期‘学币’收入作抵押,即可申请额度灵活的‘学币贷’!先借分,后还分!利息公道!手续便捷!让你的‘学储’赢在起跑线!”
这消息如同投入死水潭的石子,在早已被“学币”压得喘不过气的家长和教员中,激起了绝望的涟漪,也点燃了病态的希望。家长们如同抓住救命稻草,蜂拥而至银行柜台,红着眼,签下一张张以孩子未来为抵押的“贷分”契约。而教员们,尤其是像贾正清这样班级“绩效”岌岌可危的,则被推到了担保的风口浪尖——为了保住那点可怜的绩效奖金和饭碗,他们不得不以自己的信用(实则是未来的工资和职业生涯)为学生的“贷分”作保。
贾正清班上的王二狗,成了第一个吃这“贷分”螃蟹的人。他父亲,那个老实巴交的挑粪工,在贾正清苦口婆心(实则是威逼利诱)的分析下,颤抖着手,在担保书上按下了鲜红的手印——担保人一栏,赫然是贾正清那力透纸背的签名。王二狗贷到了50个“学币”,用于购买一套“名师押题卷”和为期一个月的“智能刷题特训营”名额。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或者说,在这“人算”的精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