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说服诸葛,重定北伐关键
在蜀汉为北伐紧锣密鼓筹备的日子里,军营仿若一座炽热的熔炉,气氛凝重且热烈。烈日高悬,无情地炙烤着大地,可士卒们操练的热情丝毫不减,兵器撞击声与激昂的口号声交织,回荡在营地上空。诸葛亮整日穿梭于营帐之间,调兵遣将、筹备粮草,每一项事务都如千钧重担,压在他的肩头。即便如此,他仍分出部分心力,默默关注着刘禅的一举一动。
这一日,营帐内闷热异常,诸葛亮正俯身于堆记军情奏报的案几前,专注地审阅着。他时而紧锁眉头,时而在奏报上快速书写批注,神情严肃而专注。这时,一名亲兵匆匆入帐,单膝跪地,恭敬急切地说道:“丞相,近日陛下的言行举止,军中上下都看在眼里,与往日相比,变化实在惊人。”
诸葛亮手中的毛笔微微一顿,目光从奏报上抬起,示意亲兵继续。
亲兵挺直身子,有条不紊地汇报:“陛下如今完全摒弃了往日沉迷玩乐的习性。每日天不亮就来到军中,与将士们一通参与操练。他与将士们亲切交谈,仔细询问训练的困难和生活的需求,还亲自检查兵器的打造与粮草的储备,对军中事务关怀备至。朝堂议事时,陛下认真倾听大臣谏言,所提见解独到深刻,大臣们无不惊叹陛下的转变。”
诸葛亮听闻,微微皱眉,深邃的眼眸闪过一丝思索。他深知刘禅以往对政事兴致缺缺,此次变化如此之大,着实令人费解。虽这几日已隐约察觉,但亲耳听闻这些详尽汇报,心中疑虑非但未减,反而更添几分。
思索片刻后,诸葛亮决定亲自试探一番。不多时,刘禅来到丞相营帐。营帐外的士兵见陛下到来,立刻整齐行礼。诸葛亮不动声色地打量着走进来的刘禅,只见他目光坚毅,神色沉稳,举手投足间透着君主的威严,与往日判若两人,心中不禁暗自诧异。
简单寒暄过后,营帐内气氛渐趋严肃。诸葛亮轻捋胡须,看似随意却暗藏深意地开口:“陛下,如今北伐迫在眉睫,诸多事务繁杂如麻,老臣近来深感力不从心。曹魏实力雄厚,占据中原广袤之地,兵多将广,且善用谋略。其在边境布防严密,我军若贸然行动,恐陷入困境。不知陛下对此次北伐,可有良策?”
诸葛亮一边说着,一边观察刘禅的反应,试图探寻他真实的想法与见解。
刘禅心中明白这是试探,定了定神,略作思考后,缓缓说道:“相父,朕以为此次北伐,曹魏必然防备森严。我军虽记怀兴复汉室之志,但不可鲁莽行事。街亭地势险要,乃是兵家必争之地,若能牢牢掌控街亭,便可为我军北伐构建稳固的后方,进可攻、退可守。”
诸葛亮微微点头,眼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惊讶,追问道:“陛下所言极是,街亭之重不言而喻。那依陛下之见,谁可为守街亭之将?”刘禅神情严肃,郑重说道:“相父,马谡虽熟读兵书,然而实战经验匮乏,且性格自负。街亭关乎北伐成败,不可交予他镇守。而王平将军,行事谨慎,久在军中,历经无数战事,深谙战场形势,由他镇守街亭,可保万无一失。”
诸葛亮听闻,心中震动,眼前的刘禅对局势分析得头头是道,用人判断精准,与往日大不相通。但他表面依旧沉稳,继续问道:“陛下所言似有道理,然马谡自幼研习兵法,与我谈论时见解不凡,我本以为他可担此重任,陛下为何认为不可?”
诸葛亮目光灼灼,紧盯着刘禅,期待他给出更充分的理由。
刘禅看着诸葛亮,诚恳说道:“相父,兵者,诡道也,战场形势瞬息万变。马谡虽有理论,却缺乏实战磨砺,一旦遭遇复杂局势,恐难应对。先帝临终前,曾评价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而王平将军从基层崛起,经历过诸多生死之战,对战场形势判断敏锐。街亭之守,需稳扎稳打,非王平将军莫属。再者,王平将军深得军心,将士们愿为其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