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因为黄嘉亮语言不通,本又是为了陈晏子换的座位。
陈晏子便带着人过去,那边座位上已经坐了一个带孩子的中年女人。
陈晏子让她把座位让出来,她不同意。
陈晏子说:“这是我的座位,请你让出来。
”女人开始装可怜,“我带着孩子呢,你们就发发善心让我坐一会吧。
”男人已经不耐烦,回到自己原本的座位上。
陈晏子:“不好意思给您添麻烦了,您坐在这吧。
”她让男人坐在自己座位上。
回过头陈晏子把列车员找来:“她占了我的座位不让。
”看着列车员和女人沟通,她静静等着结果。
女人骂骂咧咧的把座位让出来,陈晏子说:“把嘴巴放干净点,别以为我会惯着你。
”女人瞪了陈晏子一眼,带着孩子走了。
她又过去把男人换回来,跟人解释清楚:“不好意思,麻烦您了。
”男人操着地道的东北口音说:“没事儿。
”陈晏子要是不让,男人也没有办法,东北男人在外面都特别好面儿,也不能跟一个小姑娘计较,但是有座位坐,他也不想站着啊。
车上其他人也说都是东北老乡,出门在外互相帮助。
陈晏子想,女人不想让座很有可能是她逃票了。
如果那个女人当时还要继续,陈晏子就会让她把票拿出来。
她好像有点冷漠。
火车两侧经过越来越多的玉米地,成片的绿色映在火车车窗上,还有成熟的麦穗羞涩垂下头。
高粱、小米、水稻,骑马赶路的行人。
七八月就应该把春小麦收了,这边怎么还没动呢?她无心多想。
只是开始近乡情怯。
一路上陈晏子和火车上其他人也没有什么交流。
坐了四十多个小时的火车,终于在傍晚六点多到站了。
绿皮火车上,广播响起,“各位旅客同志,列车即将到达哈市,也是本次列车最后一站,请您收拾好东西,带上随身物品准备下车。
”熟悉的东北话。
哈市是终点站,停靠时间长,陈晏子和黄嘉亮等别人下完他们才下。
黄嘉亮先把自己两个箱子拿下去,陈晏子在下面看着,黄嘉亮又上去一趟一趟拿陈晏子的东西。
陈晏子看着他只有一米七的身高都没有一百二十斤,狠狠担忧了一番。
“你瞅啥呢?”他还学会一句东北话。
三棵树站,好应景的名字。
哈市夜晚灯火璀璨,夏末的绿意未退去,路旁绿树成荫,有轨电车驶过,巴洛克风格的建筑随处可见。
仿佛还能听到满载的客船汽笛呜呜作响,三长一短,在江畔回荡。
这个重工业蓬勃发展的时代,哈市经济腾飞,生活水平堪比北上两市。
在时代中显耀风姿。
繁华矗立在松花江畔。
东西太多,两人在火车站附近找了一个拉行李的人,商量好给三毛五,他帮着送到附近的招待所。
陈晏子怕遇到抢劫的,紧紧盯着人家。
“来过哈尔滨吗?”人家跟他们两个攀谈起来。
走了大概十五分钟就到了招待所。
两人便住了一晚。
第二天一早到了汽车站,两人才发现,他们两个下乡的地方居然是同一个县城。
认识两天都没问过对方。
一百多公里的距离,坐了四个小时颠簸的长途汽车,两人到了兰常县。
陈晏子再也不想在这个年代乘坐任何交通工具了,这一刻她想自己怎么就不会飞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