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形审批’名义,出一份专题报告,再附一份‘群众建议响应机制’说明,从村民建议到乡政府采纳全程留痕。再写成典型案例,上报县里。既能动资金,又形成示范。”</p>
会议室里一片静默。</p>
老吴轻轻点头:“倒是个折中的办法。”</p>
“那就按小高的思路走一趟。”雷书记拍板,“这次材料你来起草。”</p>
**</p>
三天后,高远连夜起草了一份名为《东升乡关于回应群众教育设施需求的专项报告》,将修建厕所归入“巩固教育基础设施”的大类,还引用了村支书、教师和村民的访谈语录,使文件既合规又有情理。</p>
材料上报两天后,县发改局特批了专项额度,厕所项目得以动工。</p>
事情似乎就这么过去了。</p>
直到一个月后,县里下发通报,对几个乡镇“回应群众诉求、创新财政使用方式”进行了点名表扬。其中一段这样写道:</p>
“东升乡在资金使用中坚持合法合情原则,建立‘群众—村委—乡政府’三级建议通道,推动实际困难解决。典型案例《厕所之外的民生温度》逻辑清晰,情感真挚,值得各地借鉴。材料由该乡干部高远撰写。”</p>
通报被贴在公示栏里,乡干部纷纷前来看。</p>
“你小子出名了。”老邓打趣。</p>
高远笑了笑,脸上却没太多得意。</p>
回到办公室,他静静地翻看那份县里通报,眼神久久停在那几个字上——“合法合情”。</p>
那一夜,他写下了一段日记:</p>
“办公桌上的困局,不比山路轻松。山道难走,是怕摔倒;桌前难行,是怕走偏。修一座厕所,是否该从扶贫资金里拿钱,这不是一纸条例就能说清的。但我愿相信,只要出发点是人,是问题本身,不是私心,总能找到一条能走的路。只是这条路,需要胆识,也需要分寸。”</p>
**</p>
东升乡的夜,依然冷清。</p>
可高远知道,自己已悄然走过第一道门槛。</p>
不是写进通报的那一行字,而是他第一次,在现实与制度之间,做出判断——并承担后果。</p>
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入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