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一路穿行廊道宫门,过眼皆是巍峨皇城,走了好久才总算到达三大殿的第三殿谨身殿。</p>
这里通常是皇帝更换朝服,也是册立皇后、太子的场所,同时又是皇帝日常休息,接见亲信大臣的地方。</p>
“臣于谦拜见陛下!”</p>
“于卿免礼。”</p>
一身常服的朱高炽虚手微抬。</p>
“谢陛下!”</p>
一番君臣闲扯,适当体现了下新君仁厚,体恤臣官。</p>
朱高炽这才切入正题:“朕近日偶有听闻,于卿似在天牢期间,拜了一位先生?”</p>
于谦立马拱手应答:“回禀陛下,确有此事。臣所拜的林先生本名林煜,虽是出身僻县寒门,但却胸腹文韬,实乃国之大才。”</p>
朱高炽似是来了兴趣:“如此高评,不知那位林先生是与于卿都说了什么,竟让于卿这般推崇?”</p>
于谦说:“迁都南京之利弊。”</p>
朱高炽脸皮一抽,却并未动怒。</p>
毕竟这里不是之前的朝堂,谨身殿是皇帝私人休息的地方,说这些敏感话题倒是不必太紧张。</p>
“具体详情,臣已编纂成疏,还请陛下过目。”</p>
于谦一边说,一边从袖口取出整理好的简易奏疏。</p>
这些都是于谦在天牢里找了狱卒要来纸笔,然后每天趁着林煜睡觉偷偷誊抄白天的讲课内容,最后整理汇总起来打算献给皇帝。</p>
当然,这不是为了邀功,纯粹是想告诉皇帝,这个“反贼”到底多有才,杀了实在可惜。</p>
朱高炽接过奏疏,初时还只当是僻县书生的纸上空谈,连个举人功名都没考到,又能对朝廷中枢的国策有何见解?</p>
可很快,他就看愣住了。</p>
人才,确实是个人才!</p>
奏疏开篇虽然是在说迁都南京的利弊,但其核心却围绕在了漕运、河务两大要点,尤其是对于大明河务的未来推断,包括汛情预测、黄淮洪泛……还胆大包天的提出,大明王朝之所以能够建立,还得多亏了元末的那场黄河水患。</p>
正是因为元末黄河水患,直接冲垮了漕运,致使元大都没了粮食,只能硬着头皮征发民夫去抢修黄河堤坝。</p>
然后,红巾军来了!</p>
奏疏的大半篇幅几乎都在说漕运与河务间的相互纠缠,让黄淮地区水患不断,并且强调夺淮入海的严重性。</p>
反而定都北京带来的沉重漕运负担,倒成了比较次要的问题。</p>
也确实次要了。</p>
原先朱高炽只是觉得自己父皇年年征战,虽然极大打击了蒙古诸部,就连强大的阿鲁台部也不得不献表臣服。</p>
但说实在的,五征漠北,三次都是白去,这累民伤财才是真的。</p>
朱高炽想迁都回南京,某种意义上也是永乐大帝打仗打得太多,又长期让身为太子的朱高炽监国管钱,给养成的厌战抵触心理。</p>
可是现在,迁都南京与打不打仗都不重要了,反而这黄淮洪泛问题才是关键。</p>
朱高炽心中急躁,将奏疏迅速往后翻,直接去看解决法子:“束水攻沙?以河治河,以水攻沙……”</p>
朱高炽似乎看懂了,又似乎没看懂。</p>
虽然里面用的大多都是好理解的大白话,但对于完全不懂治河的门外汉太难了,又没有一整套完备的黄淮水系分布图,就算有的话要配合着看懂也不容易。</p>
朱高炽认真看了半个时辰,才姑且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