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刘小媛第一次踏进刘家的院子,是在送槐花饼的第二天。蝉鸣声在老槐树的树冠里沸腾,她攥着衣角站在雕花木门前,看着门楣上雕刻的缠枝莲纹在烈日下泛着青灰色的光。刘家的宅子与村里其他灰扑扑的土坯房截然不同,青砖黛瓦层层叠叠,檐角微微翘起,像要飞向天空的燕翅。院子里没有常见的南瓜藤与丝瓜架,取而代之的是修剪得圆融饱满的矮松,针叶间还点缀着几颗尚未成熟的松果。一口青瓷水缸立在回廊下,水面漂浮着两片睡莲,其中一朵花苞正缓缓舒展,露出嫩黄的花蕊。</p>
“进来吧。”刘宏远的声音从雕花木门后传来,惊飞了廊下打盹的麻雀。</p>
小媛深吸一口气,跨过半人高的门槛。屋内光线被雕花窗棂筛成细碎的光斑,檀木家具泛着温润的光泽,墙上挂着一幅水墨山水,落款处写着“丙辰年于东京”。她低头看着自己洗得发白的布鞋,鞋尖还沾着早晨在田埂上蹭的泥点,突然觉得连呼吸都变得小心翼翼。</p>
“换这个。”刘宏远不知何时出现在她身后,手里捧着一双桐木屐。木屐表面光滑,带着淡淡的木香,鞋底还贴着柔软的棉布,显然是特意准备的。小媛蹲下身,笨拙地解开布鞋的系带,脚趾不自觉地蜷缩起来,生怕被人看见自己脚趾甲缝里的泥。</p>
木屐踩在青砖地面发出清脆的声响,小媛跟着宏远穿过一道绘着《芥子园画谱》的屏风。空气中的墨香愈发浓郁,当她看清眼前的景象时,呼吸几乎停滞——整整四面墙的书架,从地面一直延伸到天花板,泛黄的线装书与烫金封面的洋文书整齐排列,在阳光中散发着纸张特有的陈旧气息。窗边的红木书案上,半干的墨汁在砚台里凝结成深色的纹路,镇纸下压着一张未写完的宣纸,字迹遒劲有力:“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p>
书案后,戴着金丝眼镜的刘树范正握着一支钢笔,笔尖悬在稿纸上。听见脚步声,他抬起头,镜片后的目光像夏日午后的井水,温和却带着审视。</p>
“爸,这是刘小媛。”宏远将手轻轻搭在书架上,书架上的《海国图志》微微晃动,“村小刘校长的女儿。”</p>
刘树范放下钢笔,起身时中山装的下摆带起一阵风,将案头的稿纸掀起一角。小媛这才看清他袖口处露出的腕表,表盘上细小的罗马数字在阳光下闪烁。“哦,刘义公的女儿?”他的声音带着留洋归来的人特有的腔调,像是把每个字都在舌尖反复打磨过,“你父亲常提起你,说你在作文比赛里写的《山月记》让县上的老师都赞叹。”</p>
小媛的脸瞬间涨红,她盯着自己木屐边缘的磨损处,声音轻得像飘落在宣纸上的羽毛:“刘叔叔好。”</p>
刘树范的目光在她洗得褪色的蓝布衫上停留片刻,又转向宏远:“你要带她去看菖蒲?”</p>
“嗯,法布尔的书里说,菖蒲丛里容易找到萤火虫幼虫。”宏远走到书架前,指尖划过《昆虫记》烫金的书脊,书架深处传来若有若无的樟脑气息。他的声音依旧平静,但小媛注意到他耳垂微微发红——和昨天踩水洼时一模一样。</p>
刘树范沉吟着走到书架最上层,取下一本深蓝色封面的画册。烫金的《昆虫图谱》字样在阳光下流转,封皮边缘还沾着些泛黄的樱花花瓣。“这是我在早稻田大学图书馆旧书市淘到的。”他将画册递给小媛,纸张摩挲间,小媛闻到一股淡淡的油墨与雪松混合的味道,“里面有萤火虫不同生长阶段的插图,或许对你们有帮助。”</p>
小媛双手颤抖着接过画册,翻开扉页,一行钢笔字跃入眼帘:“求知者,见微知著。”字迹凌厉如刀,末尾的句号却圆润如珠。她抬头时,正对上刘树范镜片后的目光,那双眼睛让她想起父亲收藏的古铜镜,明明映出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