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6章
“我能得佛念为参军,实乃上天之幸啊。”
陈庆之也意会了过来,感慨万分,“若不是得佛念提醒,现在我等怕是外有北海王貌合神离,内有陛下猜疑不定了!”
马文才却一点都不觉得前途乐观,虽然他早已经预料到了。
“事情到了这一步,已经不仅仅是军事上面的问题,接下来更多的,要靠各种手段来维护现在岌岌可危的合作关系。”
陈庆之已经正襟危坐,身子微微前倾,做出洗耳恭听状。
“该如何做?”
“北海王现在能用的,皆是元魏宗室。等拿下了考城,那元晖业是济阴王(拓跋晃四子)一脉,而北海王和元鉴是文成帝(拓跋晃长子)一脉,血统皆是尊贵,未必能维持平衡。”
马文才顿了顿,又道:“哪怕元冠受据守睢阳等人来投,会来投奔的也只会是仇恨尔朱荣的宗室,这些人能投北海王唯一的原因,便是期望着北海王能回洛阳‘匡扶正室’、报了尔朱荣血洗宗室之仇。所以……”
“逼他称帝,断了其他人的念想吧。”
第462章
同甘共苦
马文才的话不是危言耸听,
事实上,他从一开始就不认为白袍军能建立什么“功勋”,
无论是外在条件还是内在条件,
白袍军都不具备北伐成功的可能。
也许能在南北之间搅动风云,若陈庆之是个枭雄,
大概还能趁机兴起一个寒族武勋阀门,
不过陈庆之毕竟不是司马懿一样的人物,
在打仗上有鬼神莫辩的才华,
在政治上却没有建功立业的可能。
这也不能怪他,他出身寒门,
又是从皇帝的侍童起家的,
从未掌管过大一点的势力,
也没有经历过复杂的政治倾轧,
就连白袍军,
若不是一直得到了马文才在资金和内务上的经营,就凭他一个杂号将军,
散尽家财也养不起这么一支军队。
但他无疑是个能举一反三的聪明人,当马文才向他提出解决的方略后,他立刻就能领会,
并立刻向北海王提出了“称帝”的要求。
北海王是浸淫在各种争斗氛围里长大的,
自然明白了陈庆之这么做的意思,也打从心眼里不愿意称帝。
现在称帝,
几乎就直接和洛阳所在的朝廷杠上了,
哪怕尔朱荣扶植的皇帝再怎么不靠谱,
也是祭天奉诏过的皇族血脉,他在这里一“称帝”,打什么匡扶正室的旗号都没用了,妥妥一个乱臣贼子!
可如今这个局势,由不得他说不。
元鉴和睢阳投降的那几万士卒士气已经低落到了极点,连黑山军都懒得理他,无非就是觉得他只是个梁国的傀儡,没地盘没兵马,就连这个“北海王”的称号都是不明不白的,元颢才是北海王,死了也得向朝廷上表才能封袭。
睢阳的守军以前是“王师”,没多久就成了“叛军”,他想拉拢谁都得有让人信服的理由,莫说陈庆之,就连元鉴都是希望他能“称帝”的。
在各方推动和逼迫下,北海王元冠受心不甘情不愿,可还是不得不在睢阳城南登坛祭天,即位称帝,还立了年号为“孝基元年”。
只是这登基简陋的可以,恐怕还比不上远方茅山上加冠的祝英台,连观礼的人都没有多少。
等北海王“称帝”了,自然也要给“功臣”们大肆封赏,最大的功臣自然是陈庆之了,被封了“镇北将军、护军”等一堆官位,就连马文才也被封了“前军大都督”,不过都是叫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