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4章
潘筠对此很好奇,他都是怎么被罚的?
其实很简单。
民间信局和包裹邮递业务在宋朝时就在民间出现了,但都很小规模,因为相关业务主要还是朝廷在做。
可到了明朝,民信局和押运包裹、信件的镖局就跟雨后春笋一般冒出来,尤其是江南一带特别兴盛,为何?
因为老朱他老人家建国之后就抑制了民间的这一部分业务。
他认为朝廷驿站应该以传递官方文件、军事信息为主,为了抑制民间邪教勾连,以及官员之间联络勾结,他对民间通过驿站寄信的要求很严格。
不仅价格涨了,检查变多,有时候还要填各种调查问卷。
所以民信局就慢慢起来了。
最关键的是,他一减少民间寄信和包裹业务,就理所应当的认为驿站事情少了,所以驿站大部分事务是由基础铺兵来完成。
而基础铺兵,基本上是强征的役丁,工资极少,事情还极多,规矩严苛。
送信一旦晚到,只要衙门不认为是不可抗力,送信的铺兵必被杖责;
累积的次数多了,就会被罚役。
这位铺兵大哥,之所以役期从三个月涨到六个月,现在还有可能再长一个月,就是因此被罚。
第310章
事发
老朱时期,驿站和急递铺的民间信件传递大幅度减少,基本上只做朝廷的信件传递。
可从永乐朝开始,这种情况就有所改善,驿站和急递铺也开始接民间信件和包裹,到这一朝,更是扩张到了前宋的规模。
驿站在这一行业有天然的优势。
老朱为了能够及时收到各地衙门的公文和信件,方便军情传递,急递铺根据各地情况不同,每十里、十五里和二十五里设一铺。
这个铺展密度,是任何民信局都比不上的。
潘筠在三清山时,要给大同的父兄写信,不也只能通过急递铺吗?
因为大集上只有急递铺。
而这些信件传递,都要依靠驿站的铺兵,除了个别紧急的军情信件,朝廷的机密信件外,基本上由地方上的役丁充作铺兵来完成。
而役丁服役,意味着他们没有工资,只有基本的食宿,要是像这位铺兵大哥一样,服役三个月后又被罚役三月,不仅错过了春播,还错过了夏收,连家庭收入都保证不了,怎么养家?
之所以改口叫他大哥,是因为他说他才二十六岁。
看着他皱在一起的眼角,两鬓霜白的头发,潘筠心里有些堵,他就比王璁大几岁,看上去却比王费隐年纪还大。
潘筠扭头和妙真道:“让牛跑快点。”
妙真应下,抽了一鞭子,让牛朝县城快速跑起来。
车直接到县衙,铺兵连忙抱着怀里的背包下车,却也不敢把两个大包裹留在牛车上。
“不是信不过道长,而是这是规矩。”
潘筠知道,他一定是在这上面吃过亏,所以哪怕遇到再好的人也不敢不守规矩。
潘筠点头,帮着他把担子扶到肩膀上,然后不动声色的在他腰间塞了两张叠好的黄符。
男子挑着担,背着背包走进县衙。
背包里的东西就是县衙的公文。
接收公文的文书看到他就眉头一皱,喝道:“怎么此时才来?你足足迟了两个时辰。”
男子弓着腰道歉,解释道:“前几日下的雪化了,路上难行,我昨日摔了几跤,夜间露宿,也怕地上的水湿了公文,所以……”
“我不听这些,这已经不是你第一次送迟,县令几次开恩,你越发得脸了,也就最近没有紧急公务,要是有急务,耽误下来,你一条命也难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