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章
京城宗室。大晋朝的分封制度,封是封了,但不是每个人都会就藩的,在京的占大部分。譬如有前途的宗令平都王萧睦之类,当然更多的是庸碌宗室,宗室里头靠禄银生活的也不在少数。
皇帝们会很适量让宗室就藩,这就免去很多麻烦。
皇帝要是需要过继嗣子,当然优先在眼皮子底下选择。而大晋国祚绵长,至今已四百载,宗室很有规模,京里都选不完,外地的不会有机会的。
萧迟是皇子,哪怕他不感兴趣,从小到大的宗室活动就没少参与过,他没见过的并不多。
这么一排除,符合条件就不多了。
萧迟回头吩咐王鉴,让他把宗室名录默下来。
王鉴桃红早就来了繁州等着了,裴月明没来,他们就和分过来那一半卫队汇合了,等了几天,萧迟率彭州军终于进城了。
王鉴能从重华宫太监总管一路到宁王府大总管,凭借的可不仅仅是和萧迟的情分。庞大复杂的宗室关系,萧迟本人都记不全,但他却一清二楚,应了一声,他背葛贤蒋弘写,很快就将在京宗室名册都写出来了。
萧迟仔细看过,“渝国公嫡幼子,常年卧病,京中少有人见过。”
“还有这个,合阳王嫡长房次孙,是前些年从外头接回来的,后记在丧子正房名下,正房病逝,他在皇觉寺守孝至今,未除服。”
“怀昌郡公嫡幼子,八字与父相冲,后送至金州由祖父养育,其祖父病逝,他守孝三年,年初才进的京。”
“最后一个,是益都王嫡长子,母胎略弱,养得大些见好,只益都王却病卧,久不见好转,他遂许愿,若父王病愈,他愿至佛前茹素三年。后益都王真痊愈了,他遂至西郊灵明寺长居三年茹素。其好学,尤其仰慕范州澄山书院,益都王感其孝,特上折请求父皇。”
宗室无故不得出京的,尤其是王爵国公之类中高阶,想出京,得皇帝允许。不过求学这些皇帝一般都会同意的,看一眼就过了,宗室人太多了。
这个益都王嫡长子就一直在外求学,小成后近几年开始游学。
“就这四个了。”
既然是皇帝嗣子,那出身也不能太低,那些只挂个低阶头衔的闲散宗室家的孩子,可以摒弃了。
萧迟琢磨过,这四人嫌疑最大。
裴月明看了一下,“我觉得后面这两个更有可能些。”
第一个常年卧病,不管真病假病,这个皇帝肯定不爱的。
第二个,所谓“前些年从外头接回来”,那意思其实就是私生子。古代也有私生子的,外室妓生之类的。后者和妾生婢生不同,这个其实不算合法。
这么不光彩的出身,哪怕被记在正房名下也抹不去,皇帝又不是没有其他选择。
最后两个就好太多了,一个是八字相冲才离京,但由祖父教养;另一个就更好了,孝,又好学,最关键是和京里联系不深,正是嗣子上佳人选。
这一个叫萧明,一个萧昐。
不过不管萧明还是萧昐,都一样,现在他们已经勘破萧琰最至关重要的一处关窍了。
葛贤等人大喜过望:“只要宣扬出去,繁州之困立解!”
甚至不需要一定通知到皇帝,只要广而告之,立即断了萧琰的后路,他马上就得退兵了!
不退不行啊,捷径没得走了,只能走反叛这唯一一条路子,继续围困弊远大于利。
“没错!”
萧迟冷哼一声:“安排人从护城渠潜出即可。”
繁州有护城渠,还是活水,城里城外互通,不过因为头顶就是矩州,这渠口早早就用铁栅栏封死了,并使人日夜看守。
繁州渠的水颇清,之前并不适用,可连日大战,渠水已变得浑浊不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