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章
“恰好有合适的人选,不过她最近在跑话剧,就先带小许来和您聊聊。合适的话咱们继续谈。”
“对。”蒋凡说,“我在几年前高校实验室的那期事故后就开始准备……死了三个学生,最后还是以学生操作失误定性,校方拒绝担责……哎……”
他叹了口气,“后来我采访了很多化工毕业的学生,他们很多也是在工作有了经验后,才意识到学校一直存在很大安全隐患……”
“每年都有大量的实验室意外,伤亡不严重的被压下去很多。记者很难在学校打听出什么,学生要拿毕业证和学位证,老师要评职称,实验器械采买和材料采购又是一堆难搞的……”
“干新闻干多了很容易对这些事麻木,会按照主观看法来给事件分级,来界定什么重要,什么不重要,什么能查,什么查下去就是自找麻烦……中国还在坚持的调查记者太少了。”
“这样不好。”他说,“这样不好。”
纪录片的特征就是拍摄周期长,前期很难熬,后期也排不上片。
受众窄,传播率低,投入和“收获”不成正比。
很多纪录片导演都不是靠干导演吃饭的,自己倒贴得更多。
许奇栖听得有点难过。
蒋凡已经六十几,精神看着还行,满头白发说起这些事的时候,他心里止不住心酸。
他想找一个懂化工实验的叙述者,在追溯几项重大实验事故的真相过程中部分出镜。
他还想尽可能地宣传,不为赚钱,没有谁拍纪录片是奔着赚钱去的。
按照蒋凡的地位,他随便去当个专家,时不时发表一些让人听了发笑的话,弯腰就能捡钱。
万俟祖推荐了乔恬,不过最终决定权在许奇栖和乔恬手里。
饭局结束后,许奇栖说需要确定乔恬意向,蒋凡客气送走了他们。
万俟祖开车送许奇栖回家。
“老板您是怎么想的?”许奇栖在副驾位作者,攥着安全带,扭头问万俟祖意见。
“这有利于你们打造高材生的人设,乔恬的学历在娱乐圈勉强拍得上号,优势是理工科,不是泛滥的文科。”
“而且纪录片很好送奖,竞争不强,运作一下,红毯能上个够,没人会骂她蹭红毯。”
万俟祖说,“缺点是拍摄周期,在这几年她只能零星接点散活,撞上爆款也没法全程参与宣传,会很缺曝光——你觉得乔恬还算年轻吗?”
许奇栖还沉浸在新闻人对社会实践密切关注的感动中,突然被泼了盆凉水,一下醒了。
许奇栖:“乔妹挺……挺年轻的。”
还记得怎么打军体拳呢。
“不年轻了。”万俟祖目不斜视,说,“你要是告诉乔恬有这个机会,她会马上同意,觉得自己是在为教育做贡献,还承担起了社会责任。”
“这不是挺好的吗……”
“她可以这么觉得,你不可以,你要永远比她更市侩。鉴于你手里只有她一个艺人,她赚钱你赚钱,她为高尚喝西北风,你也要一起喝西北风,然后一路喝到退休。”
许奇栖咽了咽口水,小心翼翼说:“我还以为……老板您介绍蒋老师是想要乔妹接下来。”
“我能接,你不一定。”
前面就是许奇栖租的小区,路窄,进去之后不好调头,还容易和其他车卡住。
万俟祖把车停路边。
“我手里有很多东西能用,在跟蒋老师忙活前给小乔搞来曝光造势,纪录片拍摄期间也不会断资源。”
“她会忙得睡不好觉,但只要纪录片上映,她的人设会变得难以攻击。再同步推出其他娱乐性作品,这部纪录片会成为所有舆论的挡箭牌。”
许奇栖听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