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隔日下午醒来,喉咙察觉干涩,不知是睡眠不足还是感冒预警。
一束午后阳光透过万字纹窗棂射入室内,岑依洄畏光地眯着眼睛,摸到手机给梁泽拨电话。
“终于醒了。”梁泽的笑声传来,
“我现在过来接你,想去哪里逛?”
“梁泽哥哥,不用接,我不想逛景点。”岑依洄撑坐起身体,“我打车去学校找你吧。”
梁泽发来学校详细地址。
然而岑依洄到了学校,梁泽那边临时有事耽搁。岑依洄闲来无事,
独自绕着湖光潋滟的校园,
漫无目的地参观。
走着走着,
到了文科楼区域,
成群结队的学生背了书包走向多功能厅。
岑依洄跟过去,
瞧见多功能厅门口张贴的主题海报,
是有关为跨文化交际建立公益网站的专题报告。报告发言人叫葛灵,
本校知名校友,
四十出头的年纪,已经成为行业内的翻译专家。
葛灵翻过许多拿奖的欧美流行文学作品,
其中最出名的冒险《蓝鲸》,岑依洄在香港那会儿就拜读过。
顶尖学府的资源果然丰厚,
随便一个多功能厅竟然能见到葛灵。岑依洄两手空空随人流进入厅内,四下环顾,
只有末排尚有余位。
葛灵的职业生涯堪称传奇。她高中成绩拔尖,原本偏好学外语,但父母听说理工科薪酬高,让她学了计算机。工作后当了三年程序员,又返回学校,攻读梦寐以求的语言类学位。
最近,葛灵和昔日同窗好友创办了一个非盈利文化论坛网站。
论坛为各个国家的年轻人提供平台,分享自己国家最前沿的哲学、政治和艺术三大人文领域的信息,以打破语言和国界导致的认知滞后现象。
论坛起初只是轻量化的单页网站,随着用户客流激增,靠校友和用户的自愿捐赠,论坛发展成用户交流更丰富的社区型网站。
来去之间,网站翻译变成尤为最重要的桥梁。
由于网站非盈利,不接受广告植入,缺少薪酬鼓励,目前译员大量短缺。
葛灵在多功能厅举办专题报告会,也是为了动员学生积极参与非盈利网站的建设。
岑依洄抱着一丝好奇,打开手机输入网址,找到了葛灵建立的论坛。名字很有意思,叫桃花源,意味网络世界里的一片世外桃源。
没有乱七八糟广告干扰,整洁干净的页面一目了然。
岑依洄点进艺术门类下的舞蹈子目录,刚刷新,就有一位来自英国皇家芭蕾学校的用户,在探讨中西方芭蕾教学诧异,以及分享她了解到的最新芭蕾教学方式。
这个话题立刻引起岑依洄兴趣。
无论在香港或申城,岑依洄以及同龄的学员,接受的都是苏俄芭蕾体系的舞蹈教育。
这个体系注重扎实的基本功,强调“开绷直立”的准确稳定,岑依洄从小经受苏俄芭蕾严格锤炼,很长一段时间,都痛苦于枯燥高压的基础训练。
但岑依洄总是咬牙坚持下来,即使眼泪在眼眶打转,仍逼着自己完成动作。芭蕾是母亲对她最引以为傲的东西。
那个单薄的挣扎在舞房的身影,自从周惠宣离开,就成了一个挥之不去的梦魇。
但是……
岑依洄脑海忽然浮现梁泽赠送的舞伶胸针。对梦魇似乎没那么抗拒了。
不行。别再乱想。
岑依洄闭了闭眼,继续看论坛的帖子。
那位发帖人说,西方的芭蕾教学普遍注重个性化发展,采用分级教学的方式,让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