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章
晋元帝拿着信纸,实在有些疑惑,不是十八年前欢儿就想娶心上人了吗?一转眼十八年过去,怎么女儿还尚幼?有多幼?难不成这几年才刚生下来吗?
是那户人家不愿意把女儿嫁给欢儿,所以拖了很久吗?
这信里也没说清楚,一页纸就没了。
哎,孙女小点也行,他还能陪孙女长大,也算是弥补这些年的遗憾。
但是为什么要定在五月回来?
……不解。
晋元帝低头,继续看——
“儿于斯间,万望勿以琐事相扰。”
臭小子,让老子不要打扰他。
“吾之行为,或有自私之嫌。”
呵呵,还知道呢。
“当年一时气急,愤而离家,未经深思熟虑,实乃儿之过也。然儿对此行,并无悔意,盖因若非此举,儿或终生无缘得遇吾妻及爱女,此乃命运之安排,亦儿之造化。”
“儿知此行有违孝道,令父大人忧心挂念,心中实感愧疚难当。今吾女已承欢膝下,儿始悟亲情之可贵,离别之苦楚,愈感父爱之深沉,难以割舍。”
“望父大人宽宏大量,体谅儿之苦心,原谅儿之不孝。”
晋元帝拧着眉,还能怎么同欢儿计较呢,他深知,怪平阳侯是怪不着的,若欢儿不愿回来,没人能抓到,欢儿自己能愿意回来就不错了。
唯一让晋元帝感到欣慰的,大概就是儿子成家后变得深沉了。
五月……虽然有些遥远,也相比二十载的分离,也不过眨眼一瞬间罢了。
能等。
晋元帝脑海中突然蹿出一个玉雪可爱的小团子孙女,老脸又勾勒出笑意来,止都止不住。
也不晓得小团子孙女喜欢什么样的宫殿,要不要早些命人修葺起来。
第440章
皇帝的暗示
自己或许不算是个慈父,但儿子,应该是。
晋元帝以为自己看完了,正惆怅着,这会儿处于悲喜交加,很不想去早朝,他摩挲了下信纸,才发现还有一页,顿时大喜,往后一翻。
岂料下一页没几个字,内容也不太令人满意。
“儿与平阳侯之交集,始于扬州石料一案。此案错综复杂,线索繁多,幸得平阳侯慧眼如炬,已洞悉其中诸多关节。儿斗胆恳请父亲大人,赐准平阳侯继续深入追查,以期真相大白,不负苍生之望。”
“儿另有一事相禀,日前为应急之需,已从平阳侯处暂借银两若干,望父亲大人宽宥平阳侯之慷慨解囊,勿使其为难。”
欢儿怎么还借钱呢?
红封里不是银两,倒成了“借据”了。
也没说要晋元帝代为还债,但是这信里都提到了,晋元帝轻叹一声,十分无奈,转念一想,难道欢儿过得穷困潦倒?
随即将信收起,与大太监吩咐一句。
紧接着,尖细的嗓音穿透殿内外——
“宣,平阳侯觐见——”
外殿一桌珍馐只是草草动了几筷子,象牙筷清脆一声响被放置在玉碗边,用膳的平阳侯胡乱擦了下嘴,怀揣着忐忑的心情,匆忙起身再次入殿。
进入内殿后,平阳侯拱手弯腰,悄悄抬眸去观察晋元帝神色,见其面色红润,看来是被太子殿下哄好了,平阳侯紧绷了一路的弦总算放松了。
而他的神色变化,同时也被晋元帝收入眼中。
晋元帝将红封收进龙袍的暗袋里,“虞卿,欢儿的妻子女儿你可有见过?朕的孙女多大了?”
平阳侯谨记太子的嘱咐,装傻充愣道:“陛下,臣对殿下并无多的了解,太子殿下不想让臣知道的,臣就算绞尽脑汁也没法让他开口,殿下只是将信交给臣,命臣带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