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4章
的同时,心底很是烦燥。
李谦和姜律都算雄霸一方了,他这边却状况频出,那些倭寇像韭菜似的,割了一茬又立刻长出一茬来,不知道什么时候是个尽头。
他召了平时负责军中事物的幕僚,问平倭的策略来:“……我们现在在这里,太被动了。只能死防死守,等着倭寇来袭,得想办法打到倭寇的老巢去。你这就回福建和二爷商量商量,看有没有什么好的办法。必须在九月初九以前给我一个明确的答复。”
江南这边的读书人太多,不像闽南或是北边好糊弄,有个什么事就喜欢著书立说,他现在又名不正言不顺,就算是想禁书也不能做。而且为了避嫌,有些事他不方便直接插手,他还要名声,还要在青史上留名。这也是为他为什么要重用泾阳书院的人的重要原因。
有些事让泾阳书院的人去做,有些锅也让他们去背去。
可等到实践的时候他才发现,不管是被安排管理军务的金海涛还是被安排管理政务的顾朝,从前毕竟没有太深厚的交情,了解不多,用起来很不顺手。
像金海涛,跟着他一起架空赵玺,居然还装模作样的佯做出副忠臣的样子。
赵啸想想就不由要发笑。
如果不是想着金海涛和李谦有罅隙,金海涛回北方去之后不可能有好下场,而且金海涛也明白这一点,屡次找人从中牵线想和他搭上关系,他怎么可能选择金海涛。
金海涛上了他的船时就应该有成为他屠刀的意识。
可恨他到现在还心存幻想。
他怎么可能放着这么没用的人用?
再就是顾朝那边。
他以为泾阳书院再怎么也是读书人聚集之地,有斯文败类,肯定也有铮铮铁骨,会爱惜名声,注重修养,不曾想那些人看着高官厚禄就像恶狗似的跑了过来,还一副谁拦着我我就咬谁的样子。让人看了倒尽了胃口。
派往北边的官员延后了,得到手的利益不知道会不会有变化,面对这样的一群人,顾朝是否能继续约束他们,赵啸不屑的同时既想看看顾朝的手段,也有点担心会连累他的大事。
这两件事他不尽快解决,就不可能掌握朝中的的局势,不可能真正的控制赵玺。
他得想办法平定闽南,平定那些倭寇,才能有精力和时间留在金陵和皇帝、大臣们周旋。
否则他前面的努力就很可能前功尽弃甚至是变成一场笑话。
赵啸甚至想过万一局面变得对他很不利,李谦会不会趁机打着“清君侧”的名义南下。
他问幕僚:“天津卫那边有消息吗?”
自从知道李谦在天津卫的船坞能造船之后,他就派了密探过去打探船坞的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