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艾伦用了三个“very”来诠释男孩带给他的震撼,他轻轻抚上男孩肩头,情不自禁用欣赏的目光注视着他,“这个国家有像你这样的孩子存在,我相信,总有一天,你的梦想会实现的。”
乐景扬起头,第一次露出了如孩童般天真明媚的笑容,“当然,我比任何人都要坚信这一点。”
因为他知道。
两年后,会有越来越多的孩子怀抱救国理想,远渡重洋,出国留学。
他们是留美幼童。
他们的平均年龄是12岁。
他们是中国矿业、铁路业、电报业的先驱,是记者,是政客,是学者,是组成庞大国家机器的齿轮和螺丝钉。
他们是英灵,是忠烈,是支撑华夏的不屈脊梁。
既然适逢其会,乐景也想成为他们。
不求青史留名,只求为国所用,不愧此生。
他永远不会忘记,记者是时代的守夜人。
第4章
清末之吾辈爱自由(4)
乐景本就精通英语,十九世纪的英语和现代英语之间区别并不是很大,起码语法方面是没有多大变化的,乐景需要掌握的也就是十九世纪特有的英语单词和一些俚语俗语。
所以他的英语水平进步的很快。
尽管他已经尽力藏拙,在白珍妮和艾伦的眼中,他已经是一个名副其实的语言天才了。
于是这对夫妻俩也对乐景投注了更大的教学热情。
很快,他们开始教导乐景算数、地理、写作以及圣经。
虽然乐景完全不想改信上帝,对圣经没有一点兴趣,但是为了多快好省的薅资本主义羊毛,他就只能勉为其难的吹几句上帝的彩虹屁。
反正吹彩虹屁又不上税。
在学习的这段时间里,乐景也直观认识到了天主教的渗透性有多强。
【双击666:妈呀,天主教对附近村庄的渗透这么强的吗?这附近几个村的人都差不多已经改信了吧?
我想静静:当地政府不来管一管吗!
-2:管?拿什么来管?我们是战败国,战败条约里可是明文规定允许外国来传教的。国家这么弱,活该挨打。
梦梦:唉,也不怪这里的农民改信,这俩传教士起码把这些农民当人看了,他们也确确实实提高了教民的生活质量。】
乐景在心里叹了口气。
这一切都归功于中国内地会的本土化政策。
艾伦和白珍妮无师自通的领悟了我党的群众路线,深入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不仅不拿群众的一针一线,还在教堂附近设立作坊,刺绣、纺织班,磨坊,酒窖,木工场,印刷厂,孤儿院,医院等,免费向教民们传授技术,给他们提供工作岗位,然后救治老弱病残,向周围村庄展开传教活动。
如此糖衣炮弹下,就问谁能扛得住?
上帝的代行者都对你们这么好了,你们怎么可以不信上帝呢?
更可怕的是,白珍妮和艾伦是货真价实的高尚的好人,他们是真情实感想要帮助贫苦百姓的。
农民们秉持着华夏人朴素的实用价值观,在看到信奉上帝带来的切切实实的好处后,他们真的开始信仰上帝起来。
于是这里也成了天主教在华北地区的又一块教区。
在乐景看来,孟城的杜县令已经算是难得有远见的县令了,他禁止这些传教士入城传教,只允许他们住在郊外,在郊外传教。
可惜,这神州哪里不是中华?
国家贫弱落后,就只能签订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就只能眼睁睁的看着传教士在华夏畅通无阻。
怪不得那句诗悲愤喊道:“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