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然而就在一干僚属众志成城地打算发动青州之战的时候,一旁的贾诩却突然冒出了一句道,“不过大婚之际不宜起战事啊。”
蔡吉经老谋深算的贾诩如此一提醒,当即露出了会意地微笑道,“文和公言之有理。本府既已为曹公提供了粮食,就犯不着如此急着为曹军分担防务。”
“确实如此。袁绍对曹操的执念可非常人能比。”郭嘉亦跟着点头附和道。
郭嘉此话一出,在场的僚属们顿时就爆发出了一阵哄笑声。原来蔡吉早先曾预言袁绍为了与曹操一争高下,不会绕过官渡去奇袭许都。起先众人对蔡吉的预言还不。但随着官渡之战陷入焦灼阶段,袁绍的所作所为终于应验了蔡吉的预言。而众人在惊叹于蔡吉善于掌握人心的同时对袁绍的这种执着嗤笑不已。
.正所谓驶得万年船,抱着这一想法蔡吉不由欠身向众人告诫道,“但也须谨防袁绍军偷袭我部,毕竟本府已与曹公结成联盟。子义,而今驻防潍水一线的袁绍军由何人指挥?”
“回主公,自打袁谭领兵驰援官渡之后,青州的防务便由其部将汪昭接手。”太史慈拱手作答道。
“汪昭?”蔡吉回味了一下这个名字,觉得似乎有点熟悉,可又想不起对方是谁。
太史慈见状不由微笑着向蔡吉提醒道,“主公,汪昭就是当初在马颊河畔夜袭主公,后反被主公施计火烧的那个袁谭部将。”
“啊,是那人啊。”蔡吉经太史慈如此提总算是想起了对方是谁,于是忍不住释然一笑道,“说起来这位汪将军还是第一个品尝火药滋味的人,他可是吾等的老对手也。”
然而眼见蔡吉对汪昭颇为轻视,刘义逊倒是适时地又向蔡吉提点道,“主公,汪昭此人虽脾气暴躁,难当重任。但留守平原郡的辛氏却都是精明之人,不可不防。”
蔡吉听郭嘉提起了辛评、辛毗,不禁收敛起了先前的笑容。的确,相比名不见经传的汪昭,辛氏可是在汉末三国的历史上留下了不少记录。不过让辛氏特别是弟弟辛毗出彩的却并非袁绍而是曹操。再一联想到去年辛毗来黄县谈判的情形。蔡吉不由回头向郭嘉问道,“奉孝如何看待辛氏?”
面对蔡吉的询问,郭嘉悠然作答道,“辛氏乃颍川名士。长兄辛评为人忠诚不二,且一直以袁绍长子袁谭为尊。但辛评智短,不辨忠义,一味愚忠袁氏,日后必无善终。相较之下其弟辛毗刚亮公直,正谏匪躬,虽身处袁营,却对汉室仍存有敬畏。”
郭嘉对辛氏的分析,正应和了后世史料对这两的记述。蔡吉旋即点头附和道,“奉孝言之有理。汝与辛氏同为颍川人,不知可否在辛毗身上做做文章?”
“嘉愿出面一试。”郭嘉欣然颔首道。
“善,此事就交由奉孝处理也。”蔡吉在向郭嘉报以微笑之后,又回头向贾诩问道,“文和公,不知本府的婚事置办得如何了?”
“回主公,媒妁已完成纳采、问名、纳吉、纳征之礼,且下了聘书,眼下正与占卜请期。”贾诩拱手作答道。
贾诩所说的纳采、问名等一些列婚嫁步骤指的正是自周朝便传承下来的“三书六礼”。所谓“三书”,是指奉行“六礼”应具备的三种文书,即聘书,男女双方在订婚时男家交予女家的书柬,用作确定婚约;礼书,男家在过大礼时女家的书信,详细列明过大礼时的物品和数量;迎亲书,迎亲当日,男家送给女家的书柬。此“三书”是古时保障婚姻有效的文字记录。
而“六礼”则是指:纳采,男方请媒妁往女方提亲,得到应允后,再请媒妁正式向女家纳“采择之礼”;问名,男方遣媒人到女家询问女方姓名,生辰八字,取回庚贴后,卜吉合八字;纳吉,男方问名、合八字后,将卜婚的吉兆通知女方,并送礼表示要订婚的礼仪;纳征,亦称纳成、纳币,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