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49章

    “二位卿家平身。赐坐。”刘协抬手一挥,一旁的内侍连忙为两位重臣搬来了坐枰。

    “谢陛下。”吴硕与董承叩首谢恩后,便一左一右地坐了下来。

    刘协见二坐定之后,又朝殿内的小黄门使了个眼色。那黄门见状立即会意地领着一干内侍退出了云台殿。眼瞅着碍事之人都已清场,刘协的态度立马就发生了急剧的变化。只见他一把抓起案牍上的一卷奏折,急不可耐地向吴硕与董承控诉道,“二位卿家,蔡安贞竟上书请封曹操为丞相,这可如何是好?”

    “丞相?荒谬荒谬”董承一听蔡吉为曹操请封丞相立马就跳了起来。其实也难怪董承会如此激动。丞相一职起源于战国。秦从武王开始,设左丞相、右丞相,但有时也会设相邦,魏冉、吕不韦等都曾居此职。秦统一六国后只设左、右丞相。西汉初年萧何独任丞相,后迁为相国。萧何死后相国一职由曹参继任。到惠帝、吕后到文帝初年,又开始分设左、右丞相由于在王朝结构下“相权”与“皇权”必然会形成冲突,很少有皇帝能长期忍受权力过大的相权。因此在皇权强盛的时期,皇帝总算不遗余力地削减“相权”。

    汉武帝就曾设立内廷制衡丞相。到武帝末年,霍光为大司马大将军,从此到西汉末年,大司马的权势一直在丞相之上。待到汉成帝时,何武以丞相一人难以处理繁多的政事为理由,建议立三公制。于是成帝改御史大夫为大司空,遂以大司马、大司空、丞相为三公。这一措施旨在分散丞相的权力,既将丞相、御史被分割为三,三公实际上是三个宰辅。哀帝时改丞相为大司徒。东汉初年又改大司徒、大司空为司徒、司空,改大司马为太尉,三公之中以太尉为最尊。此外为了加强君主权力,权归君主,协以内廷尚书,.东汉末年,大权从皇帝又转移到外戚、宦官手中。三公也由此成为一种空衔。

    眼下若要封相,无疑就得先废除名存实亡的“三公制”,恢复与皇权分庭抗礼的“丞相制”。本来曹操就已经够嚣张跋扈,要是再在许以丞相之职,岂不是让其如虎添翼。不过最让刘协觉得郁闷的是提议者不是别人,正是一直以来被他寄予厚望的蔡吉。难道真如俗话所言,嫁出去的女儿,就是泼出去的水?

    相比董承的激动,刘协的郁闷,吴硕倒是显得颇为稳重谨慎。却见他在紧蹙眉头思虑了半晌之后,语出惊人道,“臣以为陛下拜曹操为相也不无不可。”

    刘协没想到吴硕也会站到蔡吉那一边,瞠目结舌之下竟不知该说才好。倒是董承抢先一步替其质问道,“吴大夫何出此言世人皆知曹操狼子野心,挟天子以令诸侯。而今陛下加冠在即,尔等不思辅佐陛下亲政,却接连献媚权臣。究竟是何居心?”

    董承一席话可算是说到了刘协的心坎里。话说刘协与蔡吉同岁,今年刚巧满二十岁。依照两汉的习俗,男子满二十就可行加冠之礼。一旦完成加冠之礼,就表示刘协从一介少年成长为了成年男子。满朝文武自然也就不能再以刘协尚未成年为由阻止他亲政。因此董承的话音一落,刘协便随之挺起了胸膛摆出一副“朕要亲政”的架势。

    然而吴硕在政见上虽与尚书令荀彧有诸多分歧。但有一点看法两人却是一致的,那就是现在的刘协还不适合亲政。诚然刘协这些年来一直都努力学习做一个明君。但这世上有许多事情并不是光靠努力就能成功的。特别是权利这等事不仅要看个人才华,更要看运,看势。姑且不论刘协的运气如何,至少目前的局势对汉室并不利。所以吴硕和荀彧都认为汉室现在需要一个像曹操那样的能臣力王狂澜。两者的区别在于,荀彧认为刘协只要安安分分地做好周天子,放手让曹操为大汉平定江山便可。而吴硕则认为,因由文武百官一同辅佐天子,不可任由曹操一家独大。所以就算明知会让年轻的天子不悦,吴硕还是实事求是地向其劝阻道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凤穿残汉简介 >凤穿残汉目录 > 第49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