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71章
况同蔡吉对坞壁的了解大致差不离。百姓结坞壁自保本身没有错,但当坞壁与宗族势力相结合后一个畸形的“怪物”就被释放出来了。须知宗族势力是古代“皇帝无为而天下治”的基石。在传统中国社会的政治格局中有两个不同的部分,其上层是中央政府,并设置了一个自上而下的官僚体系,其底层是地方性的管制单位,由族长、乡绅或地方名流掌握。后世有学者将这一现象归纳为,“国权不下县,县下惟宗族,宗族皆自治,自治靠伦理,伦理造乡绅。”

    然则揭开田园牧歌式的表相,宗族之所以会臣服于国权,说到底还是慑于国权背后庞大的军事力量。一旦国权崩析,宗族势力获得可以自保的军事力量,那“皇权无为而天下治”的理想状态也将荡然无存。

    所以在蔡吉看来田丰说坞壁宗主“上欺国家,下凌荫户”已是颇为婉转。事实上坞壁宗主干的可不是“大斗进,小斗出”或是往上缴的税粮中掺沙拌水之类的小把戏。在乱世中拥有部曲守卫的坞壁就像一座座独立的王国,坞壁主连同宗族的长老就是这小小王国中的土皇帝和贵族。坞壁内同宗同姓或是拥有的土地村民属于自由民。至于那些因战乱流离失所前来投靠坞壁的流民则被称之为“荫户”。不过蔡吉本人认为称这些荫户为“隐户”才更为确切。因为坞壁一般不会向官府上报荫户的具体数量,而是将荫户纳为坞壁的私产加以盘剥压榨。故而荫户其实就是坞壁内的奴隶,他们没有产业,没有自由,生杀皆由坞壁主做主。

    或许有人会说汉末的生产力本就低下,宗族在地方上恢复奴隶制也不见得是件坏事,至少那些沦为奴隶的流民在坞壁内还能活下去,而不是在荒原上易子而食或是成为贼寇的刀下亡魂。然而自给自足的坞壁终究不可能承担得起诸如兴修水利、巩固国防等关乎国家存亡的重任。事实上号称勇猛善战的坞壁部曲往往阻挡不了外部势力的大规模入侵。甚至还会出现大敌当前两家宗族互相内斗,或是为报私仇引狼入室的情况。毕竟早在千年之前商鞅便已然为这种奴隶制宗族武装定下了“勇于私斗,怯于公战”的评语。

    总之凡是倾向于集权、倾向于大统一的君主与官僚一般都会对坞壁这类宗族武装势力持否定态度。这不,田丰的话音才刚落,身为刑部尚书的王修便以极其强硬的态度提议道,“豪党之祸由来已久。昔年武帝曾下《迁茂陵令》,将家财三百万钱者举家迁至茂陵,谨防豪党之徒,以武断于乡曲。臣以为君上亦可效仿武帝,传令冀、幽二州凡坞壁满千户者,举屯迁居青州,若有违令不尊者,定剿不赦!”

    王修杀气腾腾的进言源自于他多年来在青州打击豪强,抑强扶弱的经验与底气。须知早些年王修还在孔融手下充当高密令时,他就曾亲自领兵征剿过在高密县为祸一方的孙家堡。待到蔡吉主政青州后,王修更是在这位女诸侯的支持下接连剿灭了胶东公沙家、即墨卢家等一系列地方豪强宗党。

    然而一旁的李敏却是连连摇头道,“此计怕是不成。北地坞壁已蔚然成势,且村村结盟,堡堡联防,对外有十联堡,十五联堡,乃至数十联堡之称。齐国草创,百废待兴,若因迁徙坞壁,而激起民变,则得不偿失也。”

    李敏说完田丰也跟着附和道,“李尚书所言非虚。冀、幽二州不比青州,昔年袁绍为求自立,对北地豪党多有拉拢,致使坞壁泛滥,豪强丛生。强迁坞壁怕是不易。”

    蔡吉听罢李敏、田丰所言虽心有不甘,却也不得不承认经过袁绍多年来的放纵冀、幽二州的坞壁已然形成气候,不像青、徐二州的豪党先是被曹操清洗,后又被蔡吉压制多年,坞壁尚未成形就被消灭在了萌芽之中。此外坞壁部曲的战斗力还是相当可观的,像是曹操手下的部将李典和许褚就是坞壁主出身。历史上的道武帝拓跋珪虽打败了诸多敌手建立北魏,却对境内的坞壁束手无策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凤穿残汉简介 >凤穿残汉目录 > 第71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