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章
教一二。”
且就在高纳以武力为要挟将一川子裹挟到南皮之时,齐国境内的另一家颇有势力的名门望族琅琊王氏也在以自己的方式适应着新的时代。相比起步较晚尚属于豪右一级的渤海高氏,家学源远流长的琅琊王氏乃是名符其实的世家大族。据说琅琊王氏源自黄帝玄孙后稷之后,秦朝时出过王翦、王贲父子两位名将助秦灭六国一统天下,王氏祖孙三代因此皆受封列侯。到了汉朝琅琊王氏虽不及秦朝时位高权重,但王氏子弟也曾官拜谏议大夫、太中大夫、大将军掾等要职。现任王氏家主王融就在三年前的科举考试中取得了好成绩,并被蔡吉委任为武邑令。至于王融的长子王祥则已然在龙口讲武堂求学三年有余。
作为二十四孝故事卧冰求鲤的主角,现年二十一岁的王祥生得温润如玉,身形修长。这一日他像往常一样自尊经阁借了书卷回宿舍研读,远远就见同窗王观一溜小跑着向他招呼道,“休徵,兵部招纳生员派往折冲府任队副,汝可去报名?”
原来讲武堂下设儒、道、法、医、兵五学院。除了兵学院的学子入学即入伍外,其余四家学院的学子皆本着自觉自愿的原则可以自由选择是否参军。王祥就读的是儒学院自然可以不用参军。不过就像王观所言此番兵部开出的条件十分慷慨。特别是入伍即授“队副”之职对王观这等出身贫寒的学子还是颇具吸引力的。要知道一般情况下讲武堂的学子得要先通过科举考试方能有资格授官,而科考得三年才开一次。当然只要是从讲武堂毕业学子都能在齐国官府中谋得职位,但大多都是些打下手的小吏之职。哪像这一次,一进折冲府便能当兵头。诚然参军入伍需要冒一定的风险可能会搭上自个儿的性命,但从另一个角度上来讲风险亦代表着军功以及出人头地的机会。所以也怪不得王观这等寒门学子会如此跃跃欲试了。
然则同是姓王出身世家的王祥却有着另一番计较。早在来龙口之前,王祥的父亲便已告诫过他莫要参军,安安心心在学堂读书。其实王祥在家中也曾读过兵书并且颇有心得,但他的父亲偏偏就是给他报了儒学院。对此王祥倒也看得挺开,因为琅琊王氏本身就对军事并不怎么热衷。王家虽也建有自保用的坞壁,但王祥的父亲一早便将部曲交由齐军整编。王祥甚至觉得父亲之所以能出任武邑令多少也与家族交出部曲有关。
所以此刻面对跃跃欲试的王观,王祥举着手中的书卷摇了摇头道,“科举开考在即,余暂且无心从戎。”
王观见状立马会心地点头说道,“也是,依休徵学识此番定能金榜提名。”
“伟台过奖也,余对科举并无必胜把握。”王祥说到这儿又抬头向王观反问道,“韦台欲从戎乎?”
伟台是王观的字。王观是东郡人,同王祥一样他也在讲武堂儒学院学习了三年。出身贫寒的他不像王祥有庞大的家族在背后资助他长期求学。讲武堂虽也有补贴给家境贫寒的学生,但在学院做学问终究比不得谋取一官半职来得实在。不过王祥对科举的执着态度还是激起了王观心中的斗志,就见他咧嘴一笑道,“自是与休徵共赴考场。若是落榜再弃笔从戎也不迟。”
正当两人对话之际,不远处突然传来了一阵喧嚣声。只见一群学子呼朋唤友着自隔壁学院一涌而出,嘴里还不停地嚷嚷道,“何平叔在鹿鸣楼谈玄!去观摩!去观摩!”
鹿鸣楼是龙口城内最大的一间酒楼。其中“鹿鸣”二字取自诗经中的《小雅.鹿鸣》,这诗歌描写了殿堂上嘉宾的琴瑟歌咏以及宾主之间的互敬互融之情状。鹿鸣楼虽不及君王的宫殿富丽堂皇,但其凭着优雅的环境,精美的器皿以及来自各地的珍馐美味,一经开张便深得士人追捧。而历来文人聚集的地方总免不了会有高谈阔论乃至唇枪舌战。鹿鸣楼的主人倒也贴心,直接便在酒楼一层大堂的中央搭建了一座高台。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