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135章
倦政务,假病逃避早朝,要么就是真出了什么大事,纷纷向怀疑知晓内情的首辅杨亭讨说法。

    杨亭先是托词搪塞,又拿皇帝留下的谕令进行安抚,可随着时间日久,到后面什么法子都不管用了。群臣们闹着要面圣,逼得杨亭不得不祭出了《居守敕》,证明他并没有在暗中策划什么阴谋,皇帝的确是把监国之职临时托付给了他。

    那么问题来了——圣驾何在?难道真如流言所说暗中离京,是南巡还是北狩?

    有人想起,上个月从宣府与辽东调来平乱的边军,皇帝亲自任命沐勋提督军务,并加封其为正三品昭勇将军。可这个从未听说过名字的“沐勋”究竟是何人?

    就在群臣们面面相觑,为圣驾所在争论不休时,一个八百里加急送来的噩耗如晴天霹雳炸在了众人头顶:

    北漠骑兵大军在阿勒坦的率领下,突破宣府防线一路南下,经由涿鹿逼近八达岭,抵达居庸关。

    更离奇的是,守关的将领竟声称收到兵部文书,非但没有迎战,反而调开部分边堡的守备力量,任由对方长驱直入。算来,这份急报传至朝廷时,阿勒坦大军的前锋已至昌平附近,可以说与京城只隔一箭之地。

    兵部尚书封思仲闻讯面色铁青,大喝道:“我兵部从未下过这等开门揖盗的军令!”随即命人调查文书是出自谁人之手。

    因为盗用钤印的举动太过明显,层层下达的文书可以轻易追溯源头,此人很快就曝了光,是兵部的一名员外郎,在兵马司上门缉捕时服毒自尽了。

    身为兵部左侍郎的于彻之急怒交加,不顾复发的旧伤要披挂上阵,前去昌平州御敌,被家人苦苦劝阻。

    但让他改变主意的,却是从京畿地区接二连三传来的消息:

    宁王携世子,率王府护卫军及“乡勇”进京勤王。

    卫王率王府护卫军及“乡勇”进京勤王。

    谷王……谷王倒是不敢自己拉出支队伍,但为珲王做了一回带路党,看样子是信不过宁王、卫王这亲爹生的俩兄长,倒是比较亲近珲王这个堂兄弟。

    这些消息很难单纯地说是好是坏,毕竟藩王们之前请愿“清君侧”后,挨了皇帝一顿冷嘲热讽,还把讥责的诏书公之于众,如今他们不好再提“清君侧”了,改为“勤王”,意为君主有难,臣下起兵救援。

    还有那些所谓“乡勇”,名义上说是投奔而来的报国民众,但谁不知道其实就是藩王们豢养的私军、招募的佣兵。

    究竟是真勤王,还是真谋反,在眼下如此复杂的形势下,朝廷众臣也不好给藩王们盖棺定论——或许藩王们见北漠大军压境,意识到安内必先攘外,决定枪口先一致对外呢?

    最要命的是,朝中没有人能亲口把这些消息上送天听,也没有人能请得到圣旨。该如何应对这些藩王,就连首辅杨亭也没了主意。是命令他们去攻打阿勒坦?把他们斥责一通后撵回封地?还是直接出动京军,冒着腹背受敌的风险两头开战?

    这个决策太重大了,关乎国祚,杨亭下不了。

    朱贺霖不在,犹如中天无日。内阁也好,六部也好,朝中没有哪个大臣敢对此下决断,怕担不起这份责任,也怕失策误国,遗臭万年。

    而除了当朝天子之外,还有一个最有资格与能力之人,坐镇在众臣目不能及的暗夜,面对桌案上的舆图与情报,却迟迟没有表态。

    跪在桌案对面的褚渊急了,膝行两步,恳求道:“皇爷!这可真到了千钧一发的时刻了啊!您若是不方便出面,就让微臣携密旨去联系腾骧卫指挥使龙泉大人,动用亲军十二卫去解京城的倒悬之危罢!”

    景隆帝提起朱砂笔,在舆图的京畿地区,红彤彤地圈出了一个“霸州”。

    褚渊与他相处久了,颇有几分心领神会,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再世权臣简介 >再世权臣目录 > 第135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