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145章
七,苏晏在他二十二岁生辰这日,迎来了仕途上最重要的一次晋升,被任命为吏部尚书、华盖殿大学士、内阁首辅,官加少师与太子太傅,位列三孤。

    ——八年之后他又被加封太傅,成为大铭史上唯一的三公兼三孤,按照后世说法就是

    “官当到这份上,也没谁了”,当然这是后话了。

    在苏晏升为首辅的第二日,沈柒的封赏诏书也下来了,正式任命其为锦衣卫掌印指挥使,兼五军都督府总都督的荣衔。

    “锦衣卫指挥使”可以有很多人,包括荫袭的,恩赐的,挂名的……

    但只有加

    “掌印”

    或“掌本卫事”的那个,才是真正手握实权的主官。

    五军都督府总都督虽是个荣衔,但极少授予在任者,要么是死后追封,要么是像前前任锦衣卫指挥使袁斌那样,退隐致仕后授予。

    沈柒年纪轻轻把这一实一虚都拿到了,一跃成为本朝炙手可热的权臣,有人说他是

    “袁斌第二”,也有人说他

    “犹胜袁斌”。

    更令人称奇的是,清和帝明显不喜欢他,时不时给他甩脸子、下绊子,有时气过头还拿他下诏狱,没过多久又给放出来。众臣看沈柒在朝堂风浪中颠簸,仿佛时刻踩着刀锋,一个摇晃就是粉身碎骨,多少恨他入骨的人等着看他倒台,可等了一辈子,他偏偏就是没倒过。

    还有一个传奇,就是本朝唯一的镇边亲王——豫王。清和帝将他的本名

    “槿城”

    赐还之后,豫王数次上书要改封号,要么用回原本的

    “代王”,要么再另封一个“靖王”

    之类。但在某次回京,去了城郊的一处别院盘桓半日之后,豫王就再也没提过改封号之事了。

    豫王常年地在京城与大同之间来回奔波,所乘坐的天工院橡胶轮胎马车,把两地之间的石板驿道从一丈多宽,轧成了三丈宽。每次他回京,清和帝都嫌弃得要死,后来连城门守军都懒得验核身份,看到插着靖北军黑色帅旗的天工院马车就直接放行了。还有几次,豫王离京时似乎带走了什么重要人物,惹得清和帝龙颜大怒,派锦衣卫去大同追讨,但到底也没拿这个手握兵权的皇叔怎么样。

    而北漠那个打着进贡的旗号来京城骗吃骗喝的圣汗阿勒坦,鸿胪寺的官员更是不想提他,反正他们每年都要奉命吹奏两次送客曲,连吹几昼夜,嘴都吹麻了。

    终其一生,清和帝都对御驾亲征有着难以磨灭的爱好,可惜机会难得,能不被文臣言官们反对与制止的亲征只有寥寥数次,一次是荡平王氏乱军,剩下的都落在兵发北漠,把休假远游的某人给接回来上了。

    至于人称

    “苏相”

    的内阁首辅苏晏,一生成就非凡,功绩不可尽数。在位极人臣之后,他仍致力推广格物学,支持天工院的奇技研发,整顿吏治,提拔人才治理黄河水患。

    他一力取消大铭皇室

    “永不减轶”

    的供养制度,恢复为“三世而斩”,将各地宗亲强占的占全国良田半数的官田、皇庄、王府私田全部归还百姓。

    他力主放开海禁,变私贩为公贩,设立市舶司管理合法的海外贸易并征税,同时加强建设水师,把侵犯大铭藩属、挑衅广州海岸的西班牙与葡萄牙舰队打得抱头鼠窜。

    他在奴儿干都司的双子城附近建立了一个新的海港,取名为海参崴,此港深水无波,天然不冻,成为大铭海航线东北端最重要的贸易与国防港。

    ……

    他留给后世的一条最简短的介绍,是这样写的:

    苏晏,铭朝著名政治家、改革家、外交家,因其放眼看世界的眼光与力主推动科技发展被一部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再世权臣简介 >再世权臣目录 > 第145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