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章
录。
他从尸体的正面、侧面、背面等多个角度拍摄,闪光灯的亮起都如同在黑暗中捕捉真相的瞬间。
对于尸体周边的关键物证,如那滩干涸血迹的形状、疑似凶器留下的痕迹,他都进行特写拍摄,镜头拉近,精准聚焦,将细节完整定格在存储卡中。
拍完照后,石洋开始着手采集样本。他戴上洁白的手套,从工具包中拿出一把精致的镊子和透明样本袋,小心翼翼地在尸体周围的地面上寻找毛发、纤维等细微物证。
他半跪在地上,眼睛紧紧盯着地面,一寸一寸地挪动着身体,不放过任何一个可能隐藏线索的角落。
哪怕是一颗小小的沙粒,他都要仔细端详,思考它是否与案件有关。
在采集毛发时,石洋发现了一根与褚予盛发色明显不同的毛发,那是一根略显粗硬的深色毛发,在周围浅色的草地衬托下格外显眼。
他的眼睛瞬间亮了起来,镊子如同蜻蜓点水般轻巧地落下,稳稳地将其夹起,放入专门的样本袋中,动作轻缓得如同在呵护一件稀世珍宝。
随后,他又在尸体衣物的撕裂处发现了一些不明纤维,这些纤维质地特殊,呈现出不规则的卷曲状,与周围环境中的常见材质截然不同。
石洋同样认真地将它们收集起来,心中燃起一丝希望,这些看似不起眼的纤维,或许就是揭开案件真相的关键。
除了毛发和纤维,石洋还对现场的血迹进行了细致的采样。
他用棉签蘸取血迹,确保采集到足够的样本量,以便后续进行精确的dnA分析。
在采样过程中,他注意到血迹的分布形态有些异常,部分血迹呈现出喷溅状,以一定的角度向四周散开,而另一部分则较为集中,像是被擦拭过。
他仔细观察血迹的走向和范围,在脑海中模拟着案发时的场景,试图从中推断出凶手的作案手法和过程。
叶可站在一旁,眉头紧锁,神情凝重,手中紧紧攥着两个案发现场的照片。
她的目光锐利如鹰,在照片与案发现场之间来回游移,大脑飞速运转,凭借扎实的犯罪心理学知识,对案件展开深度剖析。
从案发现场的选址来看,凶手选择了度假山庄的后山。
此地偏僻幽静,平日里人迹罕至,非游览时段更是鲜有人至。
叶可暗自思忖,这绝非巧合。凶手能精准找到这样的地方作案,必定事先进行了细致的勘察,又或是对周边环境极为熟悉,大概率是长期居住在附近的本地人,也可能是对度假山庄运营情况了如指掌的内部人员。
聚焦凶手的作案手法,两起案件的受害者均被殴打致死,手段极其残忍。
受害者身上布满淤青和伤痕,致命伤均是头部遭受重击。
作案手法的高度相似表明,凶手很可能是同一人或同一伙人。
这种重复性、规律性的暴力行为,反映出凶手内心有着强烈的攻击性和暴力倾向。
叶可进一步推测,凶手如此极端的行为并非毫无缘由。
从犯罪心理学角度分析,如此残忍的手段,极有可能源于报复心理。
结合案件涉及的人物关系,凶手或许与褚明父子积怨已久。也许是在过往的利益纷争中,褚明父子损害了凶手的利益,致使其怀恨在心,进而精心策划了这一系列残忍的报复行动。
第96章
合法(七)
从现场痕迹来看,凶手在作案时行动有序,对现场的控制能力较强,这表明其心理素质相当稳定,在实施暴力时冷静且果断。
而现场虽有打斗痕迹,但关键线索却相对匮乏,这意味着凶手具备一定的反侦察意识,懂得如何减少自身痕迹的遗留。
再从受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