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她也觉得上次大家一起逛集市挺好玩的,就是来回很折腾人。
丹姨知道徐簇和偶尔喜欢单独外出,觉得顺便去买也行,“等我回去量一下,还要多少毛线……”
他们没走多久就遇见杨觉俨,他走在前面。
舟舟松开丹姨的手,跑了过去,扯杨觉俨的裤腿,抬起脸,软软地喊:“爸爸。”
杨觉俨眉眼微弯,他俯下身抱起舟舟,转身看到徐簇和和丹姨,大步流星走过去。
舟舟被杨觉俨放下来,他牵回了丹姨的手。
一把伞遮不了四个人,杨觉俨站在伞外,徐簇和觉得他戴着军帽,晒一晒没关系。
几人走在一起,主要是丹姨和徐簇和在说话,杨觉俨安静听着,很少说话。
他在两人的聊天中,得知徐簇和明天要出去。
徐簇和问他:“你要不要买什么东西,我一起买回来?”毕竟杨觉俨的工资是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她觉得花钱的同时还是兼顾一下他的需求。
杨觉俨物欲不高,没有想买的,他让徐簇和买自己喜欢的。
回到家,丹姨第一时间把信拆开,首都寄来的那封信里装有一些钱,这是丹姨的退休钱,杨母帮她代领,每月都寄给她。
丹姨数了一下钱,这些钱没有寄多过来,她的心也终于踏实。杨母之前寄信过来,都额外放钱,说是给丹姨,辛苦她在阳城照顾杨觉俨他们。
丹姨没有要,一次又一次寄回去。她在杨家住了二十多年,早就是一家人,杨母觉得自己一时欠缺想弥补她,她觉得杨母这是伤她的心,没把她当家人看待。
她不觉得来阳城住是什么不好的事情,她只是做些家务,她在首都的家也帮忙打理家务,在这里人少,她还落得轻松,徐簇和他们好相处,他们也更需要她。
丹姨识得字,但会写的字不多,她查字典,自己写回信给杨母。姐妹俩通了几封信之后终于说开了。
徐簇和不知道这件事,因为杨母分了两个信封装进包裹里,她写明是给丹姨的信。
徐簇和打开杨母杨父写给他们一家三口的信,涉及舟舟的篇幅最大,其次是徐簇和。现在徐簇和离得远,前段时间还生病失忆,杨母对她的关心比以前多。最后才是杨觉俨。
她总觉得杨父杨母和杨觉俨相处别扭,明明是关心,但又生硬,而他们对舟舟可谓是溺爱,现在舟舟不在他们身边,关心一样不少,包裹里的东西有一半是给舟舟的。
不止丹姨惦记着毛衣的事,杨母也记着,寄来了一大包羊绒线,不知道里面有多少绞线,杨母为他们四个人准备的。
舟舟靠着徐簇和的胳膊,他也在看信,不过现在他属于文盲阶段,只认得阿拉伯数字和寥寥的文字,看不懂写的是什么意思。
他指着上面的字,问:“妈妈,奶奶写了什么呀?”
徐簇和把信念了一遍给舟舟听。
第41章
香烟
杨觉俨则打开杨家二姐觉仁的信,在杨家四兄弟姐妹中,两人关系相对更好一些。
杨觉仁小时候因为战乱走丢过几年,幸好她当时记事,还遇到好人家,杨家也没放弃找她,几经辗转,在机缘巧合之下找回她。
当初杨觉仁时隔几年重回杨家忐忑不安,遇上年纪最小的弟弟,两人相处得有几分融洽,是最先熟悉起来的。
杨觉仁先是关心杨觉俨的情况,其次问起徐簇和他们的情况,然后她说了自己的近况,后面还谈到之前在信中提及的种菜,她特意寄了菜花和秋葵种子的过来。
之前杨觉仁得知徐簇和他们来阳城随军,特意写信来问他们的情况,也关心杨觉俨的近况。丹姨和舟舟口述,说一些有意思的事,徐簇和结合他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