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眉眼青隽,笑得有些痞,一脸的懒散。
年轻时候的聂南圭竟然是这样的。
聂南圭噙着笑,懒洋洋地道:“青玉圭的圭,可不是乌龟的龟。”
作者有话说:
那天看到有读者第一章说女主名字不像那个年代。
挽挽的太爷爷是民国大古董商,四书五经文化历史样样通,也是曾经踩踏在浪尖上的人,之后散尽家财隐居穷乡僻壤不问世事,给挽挽取名字时候文*还没开始,人家想取什么名字就取什么名字,不可能随时代大流。
我也是不明白,为什么六十年代的女主好像就必须符合某个风格,也得看设定啊!
然后说说苏麻尼青吧,上章有读者问起来这个釉料。这个釉料据说是古波斯(也有说别地儿的)一种稀缺矿物质,元朝疆域宽阔,通商路子广,才能从波斯弄到这种釉料,而明朝是郑和下西洋弄来了这种釉料,后来郑和不下西洋,就没了。
所以为什么青花瓷这么珍贵,因为这是古代中国的陶瓷技艺和古波斯珍稀矿物质碰撞出的火花,只是历史的昙花一现。
?
第
19
章
第19章四个男人一台戏
初挽也没想到,
这个年轻店主竟然是聂南圭。
不过想想也是,在一九八四年,家里就很有些老玩意儿,
能把摊子铺这么大的,
四九城里也没几家。
说起聂家的历史,
要追溯到清朝晚年了。
从清末到解放前,古董界值钱的是青铜器,那个时候古董玩家讲究的是三代青铜器,
也就是夏商周青铜器。
那个时候瓷器根本没法和金石比,也就是宋元名窑瓷器的价格还能比较高,
其它的根本比不上,
随便一件商代铜鼎能换一堆正经官窑名瓷。
初家祖上是做瓷器的,也做玉器珠宝,
到了初挽太爷爷这一辈,
他不甘心默默无闻,便开始做古董生意,
开始的时候他做元明清瓷器,
但是这个发不了什么财。
发大财的都是金石玩家,他知道这市场行情,也开始想入青铜器这一行。
要学青铜器,
必须有四书五经的底子,要对夏商周历史文化了如指掌,
太爷爷在这方面也是下了大功夫研究的,
总算是入了门。
而那时候,
靠着青铜器发了大财的,
颇有几家,
其中一家就是炭儿胡同的聂家。
从聂南圭往上数四代,
也就是他祖爷爷那一辈,是前清的翰林,可惜被牵连获了罪,罢了官,但到底是曾经的翰林,结识了一批翰林院的金石学者。
他被罢官后,便干脆做了古董商,专搜集了青铜器给那些金石学者老翰林。那个时候老翰林金石学家们都喜欢铭文,青铜器上有铭文才能赚大钱,这聂家祖爷爷本身四书五经底子好,拓了毛公鼎上的铭文来临摹篆刻,成为仿铸做伪的大行家,这买卖便经营得如鱼得水,成了西安知名的大青铜器商,也成就了“西安造”仿铸青铜器的大名。
本世纪二十年代,西北镇嵩军攻打西安,围城八个月,聂家倾全族之力支持守城将领杨虎城李虎臣,但是这一仗打得艰难,城中绝粮,五万百姓活活饿死,十三朝古都遭遇有史以来最惨烈的一劫,聂家元气大伤。
为此,聂家其中的一脉离开西安,迁往北平城,也就是聂南圭这一支。聂南圭太爷爷道行深,在四九城站稳了脚跟,俨然成为经营青铜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