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192章
阔的院落,经过层层警卫后,他们被带到了宽敞的会客厅中。

    接见他们的陈同志和蔼可亲,谈笑风生间,先热情的打了招呼,对他们进行了表扬,之后一起谈笑风生,问起过去种种,显然,这位陈同志对他们昔日作为都是一清二楚的。

    他甚至还特意问起初挽姑奶奶。

    初挽道:“她怕是不想回来了。”

    陈同志听闻:“解放前那桩案子时,我当时在报纸上也看到过,是当年北平城第一大案,山河破碎,饱受欺凌,那时候的北平城也是乱得很。如今四十五年过去了,当年主犯伏法了,丢失的那些家财也要收回来了,一切都可以回归原位。”

    他看着初挽,笑叹道:“初荟和聂玉书为守国宝,忍辱负重,坚守数年,如今献宝归国,赤子之心,日月可鉴,这是应该写在史书上的功绩。在我们中国历史上,能勉强与之相比的,也只有苏武牧羊于北海,历经十九年气节不改。初荟女士滞留国外,迟迟不肯归来,想必心中有所顾虑,但我要说,其铮铮铁骨,大有初老太爷昔年‘名士无双’的风采。”

    初挽听这话,微低头。

    她鼻子发酸。

    眼前这位陈同志的话其实说到她心里去了,毕竟这些年她姑奶奶和H.F牵扯不清,如果真细究,未必就没什么瑕疵错处。

    如今陈同志的话算是为姑奶奶正名了,以苏武牧羊做比,苏武虽娶了匈奴人妻子,虽为匈奴人放羊于北海,但滞留匈奴十九载气节不改,心向故国,历经磨难志弥坚。

    至少这句话为姑奶奶归国彻底扫清了舆论和法律方面的障碍,她可以风光耀眼地归来。

    她低声道:“谢谢陈同志。”

    陈同志笑呵呵地安慰了几句,一时又和聂南圭说起来,自然提到聂玉书,问起聂玉书情况,聂南圭也说了,他三伯年纪大了,况且多年远离人群独居,现在刚回来也不适应,只想找一处清闲地方养老。

    陈同志听着,特意道:“可以让他去故宫博物馆,他是解放前的文物专家,去了那边正好帮着把关,帮着修复修复文物,这活儿清净,也能让他发挥专长。”

    聂南圭听着,点头道:“是,如今我二伯就在博物馆。”

    陈同志笑了:“正好作伴,这活儿清净,既能让他发挥专长,又能为国发光发热。”

    聂南圭自然也觉得不错,说回去后会和自家三伯商量下。

    等从接待厅出来,三个人便被专人陪着往外走,出来后又是专车送回。

    下车时候,初鹤兮突然问:“三叔回来后还适应吧?”

    前几天初鹤兮过去拜访过聂玉书,聂玉书到底国外荒郊生活多年,对于国内的种种不太熟悉。

    聂南圭听此,看向初鹤兮:“还好,反正回到家里就慢慢适应了,我三伯前几天还提起你。”

    初鹤兮:“那我抽空再过去看看他。”

    聂南圭颔首:“好,正好这两天家里搭了天棚,凉快了。”

    初鹤兮好奇:“天棚?”

    初挽从旁笑道:“不懂了吧,过去到了夏天,北京四合院里都得搭天棚,这样院子里凉快。”

    初鹤兮:“那你怎么不扎?”

    初挽一想:“……说得对,我们也扎一个吧。”

    光顾着忙了,哪有功夫去想这些。

    聂南圭从旁道:“我们家请的那个手艺好,我介绍给你,你就找他家扎就行了,人家是祖传手艺。”

    初挽连连点头:“好!”

    ************

    初挽最近除了闷在家里写书,偶尔也出去转转,她拜访了岳教授,还去看了看以前的好朋友胡慧云。

    胡慧云男人在报社工作,是个记者,胡慧云自己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八零之珠玉在侧简介 >八零之珠玉在侧目录 > 第192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