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2章
形》的故事实在是太好太有趣了。在他看来,剧团日后还会有很多很多的剧,很多很多的剧本,但是《恶有形》这个层次的……在他的有生之年,可能都很难再遇到了。
这样的剧本,
作为戏剧已经足够难得,可是若能很好地改编成影视剧,那真正是能够令人一夜爆红的存在。
在剧团里面,有人是真正怀抱着戏剧梦想,而也有一些是本身向往着演艺圈,却因为独木桥难过而试图曲线救国的人。
年轻人里这样的人很多。
对于男主替补来说,他能走到主演替补这一个位置,天赋和努力他都是有的,长得不错可能也算是附加分。相比起作为主演的润哥,他的运气可能还更好一点,因为他开始出演男主的时候还很年轻。
年轻总是更容易获得机遇。
但也更容易错失机遇。
所以青年比剧团的其它同龄人都要努力得多。他的努力从剧本上就可以看出来——剧团下发剧本才不到一周,青年的剧本已经被翻得带了陈旧感。他手头上有两本一模一样的剧本,是特意找剧务额外打印的,其中一本纸质颜色明显比另一本深了许多,而且贴满了各种便条。
舞台剧和电视电影不同,一整部剧往往需要演员一口气地表演下来。所以好的演员往往都能把整个剧本背得滚瓜烂熟。《恶有形》这个剧本,青年已经整个背了下来,不止是自己的部分,就连其他人的部分,也都可以随时脱口而出。
但他并没有什么过目不忘的能力,靠的就是无时无刻不停地反复背诵和加深记忆。他付出了很多的努力,甚至觉得自己只差一个足够有力的表现机会,所以润哥说他更有机会的时候,青年隐约觉得好像看到了对方眼中的嫉妒和不忿,他甚至有些觉得抱歉起来,因为润哥确实是很有实力的老演员。
但他心里确实感觉到了欣喜和雀跃,因为这是他等候已久的机会。
他觉得自己应该抓紧时间,深挖一下剧本。
第
669
章
669
“你觉不觉得……他好像又有进步了?”
编剧如是问道,殷怜思考了一下,然后点了点头,说道:“这个演员很有灵气。他肯定花了很多时间在角色上,他对于角色的把控很好,表现力度也掌握得恰到好处,是“思考者”的感觉。”
他们在聊的,正是《恶有形》的主演候补。
在编剧和殷怜的脑子里,对于《恶有形》的主角是有一个核心的印象的。
虽然殷怜先前跟罗顾讨论过,说这个故事需要一个英雄。但这个故事里的警察他并不是一个典型的英雄。相比起英雄来,他的存在更贴近于一个追求真相的“思考者”。
这个真相指的不仅仅只是杀人案的,还有这个社会的真相。
编剧通过这个警察的双眼双手在把整个案子展现给这个社会——故事里的,以及屏幕前的观众看,通过主角的大脑来帮助目前还不能自己思考的观众理清思路,告诉他们,什么是属于公众的“恶”。
俗语说:不知者不罪。俗话也说:法不责众。
但是现在的社会现实和舆论潮流告诉了我们,无知与愚昧就是罪行。而越是法不责众,罪恶就越容易躲在人群中张牙舞爪。
殷怜提供给李部长的课程,本质上是试图教会大众如何去思考和辨别情报,但是即使如此,也不可能每个人学了课程就立马学会如何正确地思考。有句话说,知道并不等于懂,就是这个道理。
所以所有的这些戏剧,目的无非就是为了帮助网民消化这些信息和知识。
主角与其说是一个英雄,不如说他是众多观众的化身。观众通过他的双眼去探寻真相,而他则通过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