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6章
全不同的人群,当然其中也有一定的重合性,不过大部分人都会有更关注哪个事件的倾向性,进而被之吸引走注意力。
短博客平台上的争议姑且不论,只说短剧这边,虽然明面上好像有不少观众被争吵带偏了思路,但事实上一点都没有影响短剧的继续扩散,而且随着各大网站对热搜放弃压制,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到这系列短剧,而且迅速被圈粉。
业内对于观众对孩子们态度的预测也完全没有中——很多观众根本不知道彼得潘是什么公司,也不知道这些孩子们各自都有过什么样的作品,是什么样的人设。说白了他们就是普通观众,跟彼得潘以往所着重经营的“粉丝观众”完全是两个团体。
对于这群孩子来说,粉丝即使是“姐姐粉”,“妈妈粉”,本质上粉丝这个身份,就注定了他们不可能真的是姐姐,妈妈的心态。粉丝对于偶像总是有所期待的,即使不是作为恋人般的期待,也是一种对于“理想中自己的期待”。
如果以父母而言,他们一定是那种把自己的理想寄托在孩子身上的强控制欲的父母。
但是普通观众群体里的爷爷粉,奶奶粉,爸爸粉,妈妈粉……就真的是别人家的爷爷奶奶爸爸妈妈一样的存在。他们觉得这个孩子好可爱,这个孩子真厉害,宝宝你看看哥哥姐姐多厉害啊……即使被科普说这个孩子遭遇怎么样的事情,因为在他们的客观认知里这些只是孩子而不是偶像,反而不会苛责太多,最多骂一句娱乐圈和彼得潘。
但这既不影响他们继续观看节目,也不影响他们对演得好的小演员心生好感,发出喝彩。说到底,普通观众关心角色多过演员,关心演员的职业素养多过私人生活。
对于这群普通观众来说,这群孩子长得可爱,演得出色,就已经足够了。他们的遭遇不是普通观众对他们失望的理由,因为本来也抱有虚拟的幻想。
而事实上这群普通观众才是影视剧的主流观赏群体。
偶像化市场其实一直在驱逐普通观众,因为他们缺乏把自己全部身家贡献出来给偶像的热情和魄力,不过对于殷怜来说,她本来也没想过收买观众把他们转化成“粉丝”。
只要未来他们会为了孩子们或者她本人的作品买账就可以了。
真的狂热到想把她或者小演员们本人都买下来的,她反而觉得消受不起,感觉损了阴德。
这是一个好的时代,因为网络时代逐渐在向着全年龄段敞开怀抱,年轻人在成长,变得敏锐,而年长的人则开始敞开怀抱,接受新事物。
短剧正好处于双方都能接受的区域内。虽然小演员们的出身是个传统演艺圈层次上的污点,好在在殷怜先前的强力舆论引导下,没有人敢就这一点大肆进行发挥,所以普通观众也不至于一来就被洗脑和引导舆论,对孩子们产生恶感。而只要度过一开始的初印象塑成期,接下来就算听到一些负面的说
法,也会有自己的想法,至少不至于被舆论裹挟了。
至于坏的部分,反正总会被战胜的,殷怜就懒得特意去纠结了。
观众们对于小演员接受良好,大部分人对于先前的热搜小风波都不是很关注,只是因为短剧里孩子们的可爱与出众的演技而开始主动传播起相关的视频。而且由于是公益性质的作品,官方是完全开放传播的,加上剧本和演员本身都具有较为真实的讨论度,所以视频很快就流行开来了。
其实这个时代已经很少有特别真实的爆款娱乐新闻了,因为自从发现“病毒式营销”的价值之后,资本龙头就一直在试图控制这些“爆款”,买热搜和撤热搜这两项每年“创造”的经济效益是非常惊人的,而这就需要网站主动去压制那些“不付钱”的爆款。当然,为了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还可以让不同需求的人群左右互搏,互相抬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