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章
走时总是笑微微的。
他不计较这衣裳谁穿水谁来打,可当值前能多说上两句话,却也能换一天的好心情。
可这一日,照旧给他扣腰带的时候,等了半天,也不见他的手揽过来。
池小秋抬头,他垂着眼睫,神情庄肃。
“今□□上有事?”
钟应忱望过去,看进她眼里,瞳光沉沉,不见思绪。
“周家老太爷已调职进京了,今日大朝会,正该进宫述职。”
这个他曾经喊着祖父的人,接下来的时候,会跟他打上许多次照面。
虽隔六年,形貌却骗不了人,骨血难改,多少会有相似之处。
他深吸一口气,拿起官帽,走了出门。
第178章
黄豆腐
这大约是池小秋过得最漫长的一天。
倚门翘首而望,
午饭都是草草吃过了,一到了天黑,心像是裸在寒风里,
不停打颤。
钟应忱回来得要更晚,
灯笼在手里微微摇晃,
照见他喜怒难辨的神色,池小秋奔出来,
刚跑了两步,又停住了。
这话怎么问能好呢?
若是认出来了,
是个□□烦,
若是认不出来,大约也不会好过罢。
毕竟曾听说过,虽与周家老爷子不常见面,
但只要碰面的时候,
也颇得宠爱,总有些祖孙之情在。
她冲得快,
停得也快,
钟应忱蓦然一惊,看她时先已露出笑来,
左手高高举起,让她看手里那一串子东西。
色泽黄灿,丰腴细嫩,一个个拴在绳子上,
往左转上一圈又慢溜溜转回来,池小秋认了出来:“黄豆腐?”
“京里难见卖这个的,
今儿路上竟碰见了一个。”
钟应忱收了灯,去了兜帽,
还是同平常一样,认真而又轻松的动作语气,池小秋便放下一半心。
待进了屋,他才道:“近日若有上门来打探的,就只说咱们俩是十二三岁时路上相识的,再往前,只知是同乡,父母家人都去了。旁的问也只推不晓得便好。”
池小秋那一半的心又悬将起来:“那老爷子…”
“官场上见的东西太多,自然难对付。”钟应忱不着急,笑起来:“他有张良计,我有过墙梯,走不到最坏的一步。”
池小秋还想再问,他却摸摸肚子,露出委屈模样:“饿了。”
黄豆腐比平常豆腐难做,自然也好吃。一块块摆在案上,灯火下现出朦胧温柔的黄色,边角处都是圆墩墩的,等切开来,便能发现这黄豆腐细腻到连一个孔洞也不见,触之温软,色白如玉,为了能对得起这豆腐的质量,池小秋将片切得十分整齐好看。
这样的豆腐不必加许多配菜,少许油烧热,下锅微煎,香气悄然而起,再将昨日切碎的韭菜随意配上一些,简单油盐酱油稍稍炒制,就已经足够鲜美。
北方尚面食,酥饼包子面条馒头轮番上阵,钟应忱却因大半的时间长在南方,必不可少的是一碗米饭,池小秋把辣度控制得很好,不至于无味让白米饭争先,也不至过辣而灼痛了肠胃,所以那碗麻辣兔肉还是得到了钟应忱些许光顾。
但这盘简单的炒黄豆腐却让两人一扫而空,吃来软而不少韧性,细嫩而豆香浓郁,让人忍不住一筷子一筷子连着夹过去。
怪不得那些厨子偏要十斤才出一两的菜心,若食材自己争气,那么简单烹制便已是锦上添花,若是下料太重,反而将味道遮掩,画蛇添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