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
寺,最慈悲的神佛,最悲悯的眼睛,漠然这个尘世的苦难。胡尘,汉月,最后孕育出隋唐繁华。
一个花团锦簇的时代。当盛世的牡丹盛开,谁还会记得,牡丹花下的孤魂。
其实仔细说来,南北朝并不是一个太陌生的年代,因为我们都读过《木兰诗》,读过《孔雀东南飞》,读过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那都是南北朝的作品。
南北朝时期,南北以淮河为界对峙。占据广大中原地区的政权叫魏,因为要区别三国时候曹操建立的魏国,所以一般称之为北魏。
北魏是一个鲜卑人的国度。
鲜卑这个民族,千年以后已经完全融入了汉族,但是就算是不很熟悉历史的人,大约也听过这样一些姓氏,比如慕容,还记得那个绝色的慕容冲吗?比如长孙,唐太宗的长孙皇后和长孙大舅子相信大家都耳熟能详。
——这些都是鲜卑的姓氏。
再比如拓跋。
北魏皇帝复姓拓跋。在孝文帝之后,改姓元。有一句很美丽的诗,说“曾经沧海难为水”,它的作者元稹,就是拓跋后裔。
北魏孝文帝拓跋宏是一个伟大的君主,他汉化了他的国度,改汉姓,说汉语,习汉字,他把京城从偏安的平城迁到洛阳。洛阳,是天下之中,那时候通行于我华夏大地的语言,被称之为“洛下正音”。
后来……洛阳的美丽通常让我们想起牡丹,想起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一代女皇,但是洛阳最美丽的时候,还是在北魏。那时候的洛阳,是刚刚被建筑师们规划出来的一座新的城池,就仿佛旭日东升,其道大光。在它之后,邺城、长安,一个一个的城市仿照它的样子,被复制出来。
在北魏的末世,洛阳被付之一炬。
多年之后,有人路过这座被烧毁的城池,写了一本书,叫《洛阳伽蓝记》,纪念他记忆里最美丽的都城——这时候的京都,已经迁到邺城。
那是又一场乱世的开始。
当然整个三国两晋南北朝,在大多数人的眼里,都是乱世,但是乱世里也有偶尔的安宁,如昙花一现。因为生与死的间隔这样近,繁华与废墟,青丝与白骨,以至于佛教大行于世,仅洛阳,就有佛寺1367所,皇家和贵族舍出自己的家宅,以为佛寺,是当时的风气,这种风气,一直延续到隋唐。
伽蓝,就是寺院的意思。
暮鼓晨钟,奢侈无度的贵族低眉敛容地朝拜,那些虔诚与祈求,最后都零落成泥碾作尘。
------------
135.番外后来
兴和三年七月。
周乐从外头回来,
没看见他娘子,问左右侍婢,说在通波阁。信步走过去,远远瞧见灯火通明。侍婢要出声通报,被他摆手制止了。
通波阁四面皆琉璃,
隐隐看得见人,
穿得极素,
挽着袖,头上也未见珠钗,
就只松松梳了个髻。周乐在门外看了片刻,
推门进去,阁中置冰,十分清凉。他脚步轻,
她也没察觉。
一直走到跟前,方才发现铺在她面前的纸,
纸上画了一半的人儿,
周乐定睛看时,不由失笑:“娘子这画的谁?”
嘉语受惊,
险些滴了墨,也不回头,只嗔道:“驸马如今是越来越放肆了,
进门都不通报一声……”
周乐凑过来笑道:“原来娘子是真个会画。”
嘉语丢下笔在他脸上抹了一把。周乐拉开她的手看,
但见手心乌黑,
便知道自个儿脸上也是一团污。也不擦,
反凑过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