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4章
怎么愉快。
这般心胸狭窄的人没什么好计较的,比起表面和善背地阴人的类型,陆上瑜更乐意对着直白的叶慈,起码不用暗箭难防,不过也不妨碍她讨厌这不成熟的长辈就是了。
比起母亲是真的想让叶慈辅佐自己摄政,陆上瑜更加倾向母亲是将摄政王当做她的磨刀石和盾牌。
用叶慈作为磨刀石,以此磨炼她的意志和能力,用叶慈作为盾牌,朝堂争斗更多会为了获得小皇帝的信任和更多的权利,冲着叶慈去。
自古摄政王难为,不论做什么事情都会被诟病以权谋私,不愿放权等罪名。
倒是让她这个皇帝坐享其成,也不用愧疚,反正……叶慈是真的有反心。
陆上瑜难免想起了那封来自南郑国书里的内容,无论哪个君主都忘不了的。
粉白的薄唇不悦紧抿,眉毛皱的更紧,周身气息更加冷了。
当时陆昭已经确认无药可救,为了加快培养陆上瑜执政,抱病在床的陆昭时不时会跟她讲一些政见,在有限的时间里将她的所有倾囊而授。
来自南郑的国书也就是在这时候被陆上瑜发现,看完后自然是气愤不已,生气过一轮的陆昭冷静不少,还能给她分析一二。
那封用词圆滑的南郑国书简直用心险恶,先是假得要命的慰问皇帝身体是否安康,又劝北盛不如见好就收,趁早投降过得好年,最后还隐晦暗示南郑能胜利的原因跟晋安郡主有关。
各种真真假假的事情罗列在一起,气性上头的人看了总会信个六七分。
全文一千零三百二十一个字,没有一个字提到晋安郡主,偏偏叫人联想到她,要是没点脑子的人还真看不明白隐藏的寓意。
可偏偏有脑子的人就爱多想,年少时还传过晋安郡主跟还质子的南郑皇帝有私情的隐秘,即便这事过去十余年,早已鲜为人知。
只要罪名定下了,日后陆氏皇族看见这个人,就会不自觉给她添增罪名,直到将她除之而后快。
毕竟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陆昭真就怀疑过叶慈,调查过她是否跟那背叛的心腹是不是有什么联系,真真假假的证据罗列在桌案上,陆上瑜也看过。
但对晋安郡主的信任站了上风,陆昭认为无论如何都不可能会叛国。
再加上叶慈还是晋安郡主的时候就身中奇毒,九死一生才捡回一条命,陆昭就更不相信。
当然,多疑的人会怀疑这是不是叶慈的苦肉计,毕竟她还是活下来了。
陆昭对长女直言,或许晋安早有反心,但她绝不会通敌叛国,也不会为儿女私情所困扰。
彼时陆上瑜不解,陆昭便提起一件尘封往事。
虽说西境兵权是从长阳王手上接下来的,但兵权跟皇位不一样,不讲究血脉传承,只讲究以武服人。
朝廷凭什么默认她执掌兵权?
那群老将凭什么服她?
西境二十万大军为什么服她?
全靠晋安郡主拿命挣来的,不提之后大大小小的战役,只一件事就够让人认可她。
十年前西境入秋,蛮戎贼心不死再度突袭,烽火连天,哀鸿遍野。
所有人都劝晋安郡主退守雁城,年轻的晋安郡主却不愿意。
一是不愿这关口陷落,二是不愿看雁城数万百姓丧命铁蹄之下,就硬犟着那口气,扬言拼着一条命都要死守雁城城门,都说她年轻气盛,不知蛮戎的险恶。
几千人对几万人,就三道城门,河水还被下了毒无法饮用,断水又断粮。其中艰难不言而喻。晋安郡主都差点饿死。
索性天不绝她,当真以非人的坚定意志等来了援军,杀了回去。
说起这事的时候,陆昭都摇头说自己没有她那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