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5章
人,都聚集在那边,向这位老爷子探讨问题。
郑瑶和几个副会长在另外一张桌子,那里聚集更多的是学会的成员。
张元庆则是和周依依坐在角落,自顾自的吃着学会提供的自助餐。
周依依低声说道:“叔,你今天的发言真帅。我还认为在这些大家面前,你会显得有些拘谨呢。没想到,你发挥这么好。”
大家?张元庆顿了一下:“哪里有什么大家,不就是一些学者么?跟他们交流,为什么会显得拘谨?”
周依依愣了一下:“叔,你不知道这个学会是干什么的么?”
张元庆一脸疑惑:“这不就是民间团体么?”
周依依无语了片刻,她终于知道,自已这个叔叔为什么能够这么淡定了。不过想想也是,以张元庆的经历来看,他肯定不了解什么叫做智囊机构。
还别说,很多哪怕是体制内的基层干部都不知道,什么叫做智囊机构。
周依依想了想,跟他说道:“叔,你也别多想,以后要经常过来参加参加这个学会的活动,这里面的人大多都是比较厉害的。”
周依依心想,邢东辉老爷子和郑瑶都没有跟张元庆说的那么清楚,想必是有原因的。
以张元庆的级别,如果给他知道,今天开会的那几个中年人中,有几个是和闫文志平起平坐的,只怕他还不好施展。
两人吃了一会,就有一位学者来代替邢东辉老爷子邀请张元庆过去。
周依依赶忙给他一个眼神,让他直接过去。
于是张元庆端着餐盘就走了过去,坐在了邢东辉老爷子的身边。
看着张元庆坐在老爷子身边丝毫不怯场,甚至跟那些人侃侃而谈,周依依就觉得有些想笑。
自已这个叔叔,也算是傻人有傻福。
第593章
发名片
实际上张元庆也觉得有些不对,邢东辉只给在座的几个人介绍了张元庆,并没有向张元庆介绍在座几个人。
张元庆看在座几人谱都挺大,只是他没有多想。
邢东辉对张元庆下午的发言先是肯定了一番,然后说道:“让你来参加会议,更多是大家交流学习。你这一番话,可得罪了不少人。”
张元庆笑着说道:“邢老,如果搞学术还要讲人情世故,那么是不是研究理论的人,也要看看会不会犯领导忌讳么?咱们既然是理论探讨,不仅要结合实际,更要追求真理。
再者说,我也没说那些搞的比较高端的专家们说的不对,他们弄得东西或许就像杜甫的诗一样名传千古。只是对当下来说,对我这种一线人员来说,理论不仅要高大上更要解渴。”
对于张元庆的话,在座的几个人中,有一个中年人淡淡说道:“好一张利嘴,那我问问你,所谓的大一统理论又是什么鬼?”
张元庆想了想回复道:“以史为鉴,为什么张居正一条鞭法能够为明朝续命近五十年?虽然说一条鞭法有利有弊,但是给人启发还是很大的。我认为一条鞭法最厉害的地方是简化了程序,将原本复杂的赋税变的简单、易操作。
这样的制度能够很快下沉到一线,那些没有念过书的衙役也知道怎么去操作,老百姓也懂你说的是什么,这样如果有官府乱作为,老百姓也不答应。咱们的理论,最终会转化成制度、政策、措施,如果理论太过高端、复杂,那么话语权就在上层,基层又要如何执行?”
张元庆知道这些人估计不少都是理科出身,跟他们说经济学理论,自已肯定是干不过他们的。但是自已是文科生,那就借用历史上的故事。
更何况,借古鉴今更加能够让人理解当下。
没想到有一个圆脸中年人露出微笑的神情:“张县长对明史也有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