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章
公孙景并不觉得道觉是怪物,相反,他觉得道觉是个天赋异禀的人,这种人才应该加入道教才对。
当时这个道觉和尚有两个考虑,一是当时的道教不好混,他要是加入道教,还得被逼着成为和尚,而且他本来就是和尚,何必多此一举呢?
再一个考虑,他从小就是被和尚养大的,他的信仰也是佛教,因此他不会轻易背叛自己的信仰。
在道觉的认知里,他觉得佛教的教义是导人向善的,是普度众生的,这样的教义不应该背叛,而所谓的佛道之争,也并非是真正的佛道之争,只是人和人之间的争斗。
而且他也并不认可佛道之争,他觉得文宣帝对道教的迫害,是根本不人道的。
只是他和公孙景一样,除了无奈,也只能无奈,并不能改变什么。
两个人对于佛道之争的见解,让公孙景对道觉的深明大义感到欣赏。
而道觉对公孙景为道门做出的努力,和济世为怀的品格也同样感到敬佩。
于是,两个人成了知己好友,相约结伴而行,不为别的,只为做出一点贡献,结束这场佛道之争。
可是两个小人物,他们能改变全局吗?
连他们自己……也未必有那个信心吧。
但风起于青萍之末,浪成于微澜之间,总要有人身先士卒,去尝试改变这些事。
其实看到这里,我多少觉得这个故事是被编造出来的。
我觉得李浮光的外公,可能是从地摊文学上看的野史,然后把这段野史给信以为真,写到了笔记本上。
先不管历史上到底有没有公孙景和道觉这两个人,即便是有,他们当时的对话和心理,是怎么被记录下来的?
而且野史虽然有些是真的,但大部分都是被人为编出来的,基本上都找不到出处。
但为了破解李浮光的身世之谜,我们只能暂时把这段故事当成真的,继续往下看。
这其实写的就是公孙景和道觉和尚的故事。
这一道一僧结伴入世修行,替百姓解决困难,后来云游到一个地方,见这地方人丁稀少,且天黑之后,百姓们皆是闭门不出。
后来二人才得知,这附近山上有一个邪祟,害人不浅,已经残害了不少百姓,当地百姓对此苦不堪言,却又无能为力。
二人一听,自然是不能坐视不理,于是便准备上山去除掉这个祸害,还老百姓一个太平。
结果这二人到了山上,蹲守了几天几夜,也没见到邪祟的影子,当时又正值冬季,两个人又冷又饿,最后实在饿得受不了了,只能无功而返。
后来他们找到当地的城隍庙,向城隍爷询问这个邪祟的位置。
城隍爷就告知他们,说阴间跑出来了一只鬼王,这鬼王生前本是大户人家的千金,怎奈家中遭遇强盗洗劫,一家惨死,此女就化为了厉鬼祸乱乡里。
后来牛头马面亲自上阳间来捉拿,将这厉鬼带到阴间进行审判。
阴间的崔判官念及此鬼可怜,生前又有布施百姓的善行,既有功又有过,不能重判也不能轻易放过,于是便让此鬼在阴间当个鬼卒,维持阴间的秩序,只要积累到一定的阴德,就准许其去投胎转世。
而这只厉鬼为了不去罪狱受刑,自然对崔判官的判决言听计从,尽心尽力地维持阴间秩序。
后来这只厉鬼因为表现良好,又立功无数,抓了不少想逃出阴间的鬼魂,于是从一名鬼卒升职成了鬼王。
鬼王并非是鬼中的王,其实它是阴间的一种职位,它的地位和权利要高于鬼卒,但要低于白无常和牛头马面。
可是谁也没想到,这只厉鬼在七月半鬼门大开的时候,偷偷溜出了阴间,又回到了阳间,找到了害死她全家人的强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