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8章
    然后说说苏麻尼青吧,上章有读者问起来这个釉料。这个釉料据说是古波斯(也有说别地儿的)一种稀缺矿物质,元朝疆域宽阔,通商路子广,才能从波斯弄到这种釉料,而明朝是郑和下西洋弄来了这种釉料,后来郑和不下西洋,就没了。

    所以为什么青花瓷这么珍贵,因为这是古代中国的陶瓷技艺和古波斯珍稀矿物质碰撞出的火花,只是历史的昙花一现。

    ?

    第

    19

    章

    第19章四个男人一台戏

    初挽也没想到,

    这个年轻店主竟然是聂南圭。

    不过想想也是,在一九八四年,家里就很有些老玩意儿,

    能把摊子铺这么大的,

    四九城里也没几家。

    说起聂家的历史,

    要追溯到清朝晚年了。

    从清末到解放前,古董界值钱的是青铜器,那个时候古董玩家讲究的是三代青铜器,

    也就是夏商周青铜器。

    那个时候瓷器根本没法和金石比,也就是宋元名窑瓷器的价格还能比较高,

    其它的根本比不上,

    随便一件商代铜鼎能换一堆正经官窑名瓷。

    初家祖上是做瓷器的,也做玉器珠宝,

    到了初挽太爷爷这一辈,

    他不甘心默默无闻,便开始做古董生意,

    开始的时候他做元明清瓷器,

    但是这个发不了什么财。

    发大财的都是金石玩家,他知道这市场行情,也开始想入青铜器这一行。

    要学青铜器,

    必须有四书五经的底子,要对夏商周历史文化了如指掌,

    太爷爷在这方面也是下了大功夫研究的,

    总算是入了门。

    而那时候,

    靠着青铜器发了大财的,

    颇有几家,

    其中一家就是炭儿胡同的聂家。

    从聂南圭往上数四代,

    也就是他祖爷爷那一辈,是前清的翰林,可惜被牵连获了罪,罢了官,但到底是曾经的翰林,结识了一批翰林院的金石学者。

    他被罢官后,便干脆做了古董商,专搜集了青铜器给那些金石学者老翰林。那个时候老翰林金石学家们都喜欢铭文,青铜器上有铭文才能赚大钱,这聂家祖爷爷本身四书五经底子好,拓了毛公鼎上的铭文来临摹篆刻,成为仿铸做伪的大行家,这买卖便经营得如鱼得水,成了西安知名的大青铜器商,也成就了“西安造”仿铸青铜器的大名。

    本世纪二十年代,西北镇嵩军攻打西安,围城八个月,聂家倾全族之力支持守城将领杨虎城李虎臣,但是这一仗打得艰难,城中绝粮,五万百姓活活饿死,十三朝古都遭遇有史以来最惨烈的一劫,聂家元气大伤。

    为此,聂家其中的一脉离开西安,迁往北平城,也就是聂南圭这一支。聂南圭太爷爷道行深,在四九城站稳了脚跟,俨然成为经营青铜器的大户,甚至做到了北京古玩商会副会长的位置。

    自己太爷爷早年为了增进见识,四处淘换铭文拓本,曾经和西安城聂家一位子孙结交,花了重金求得散氏盘和毛公鼎铭文,谁知道那位聂家子孙就是一吊儿郎当公子哥,自己太爷爷五百银元求了一些篡改的假铭文,引以为耻,从此不喜聂家,到了聂家迁至北平,双方彼此忌惮,面和心不和。

    之后,聂家购得一大批青铜器,以为是正经商代青铜器,花了大价钱,其实那是“苏州造”,是当年铸铜名匠周梅谷的作品。太爷爷和周梅谷有些交情,知道这批所谓“商代青铜器”的来历,不过他自然不吭不响,聂南圭太爷爷因为这个打了眼。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八零之珠玉在侧简介 >八零之珠玉在侧目录 > 第8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