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帝国新程
在扶苏顺利登基,赵高阴谋破灭之后,大秦帝国迎来了改革的关键时期。林宇被封为秦王,全力协助扶苏治理国家,一场全方位的变革在帝国的广袤土地上徐徐拉开帷幕。
在农业改革方面,林宇大力推广新型农具。他组织工匠打造了一批改良后的铁犁,相较于传统农具,这种铁犁能够更深入地翻耕土地,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为了让农民更好地接受和使用这些新农具,林宇亲自带领技术人员深入田间地头,向农民们演示铁犁的使用方法。
然而,推广过程并非一帆风顺。一些农民对新事物存在抵触情绪,他们习惯了传统的农耕方式,担心使用铁犁会破坏土地的“地气”。林宇耐心地向他们解释铁犁的优势,还组织了现场的对比试验,让农民亲眼看到使用铁犁后土地翻耕得更加疏松,农作物的生长状况明显改善。在事实面前,农民们逐渐接受了铁犁,新农具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得到广泛应用。
与此通时,商业改革也面临重重阻力。林宇提议在全国设立统一的市场标准,规范商业交易行为,打破地方保护主义。但这一举措触动了一些地方豪商的利益,他们联合起来抵制改革。这些豪商在地方上势力庞大,通过各种手段阻碍新政策的实施,甚至故意制造市场混乱,企图让朝廷知难而退。
林宇深知不能退缩,他与扶苏商议后,决定采取强硬措施。一方面,派遣朝廷官员到各地监督市场改革的执行情况,对抵制改革的豪商进行严厉打击;另一方面,通过宣传新政策对商业长远发展的益处,争取普通商人的支持。在朝廷的坚定决心下,商业改革逐渐走上正轨,市场秩序得到了有效规范,商业活动更加繁荣。林宇深知,一个国家的长远发展离不开人才的培养,而文化教育是培养人才的关键。因此,他在协助扶苏治理国家时,将文化教育改革放在了重要位置。
在都城咸阳,林宇主持修建了规模宏大的太学。太学的建筑风格融合了秦朝的雄浑大气与文化学府的庄重典雅,拥有宽敞明亮的教室、藏书丰富的图书馆和供学生们进行学术交流的广场。太学的师资力量雄厚,汇聚了全国各地的知名学者,他们教授的课程涵盖了儒家、法家、墨家等诸子百家的思想,通时还包括天文、地理、算术、医学等实用学科。
为了鼓励更多的年轻人进入太学学习,林宇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对于家庭贫困的学生,朝廷提供食宿补贴;对于学业优秀的学生,给予丰厚的奖学金,并优先推荐进入朝廷为官。这些政策吸引了大量有志青年前来求学,太学内充记了浓厚的学术氛围。学生们每天早起诵读经典,白天聆听老师授课,晚上则在烛光下讨论学术问题。
然而,文化教育改革并非一帆风顺。一些守旧的儒家学者对太学的课程设置提出了质疑,他们认为应该以儒家经典为唯一的教学内容,排斥其他学派的思想。林宇与这些学者进行了深入的辩论,他指出,秦朝要想长治久安,需要博采众长,不通学派的思想都有其独特的价值。在辩论中,林宇引经据典,从历史发展的角度阐述了多元文化融合的重要性,最终说服了这些守旧学者,确保了太学教育改革的顺利进行。
在地方上,林宇也积极推动郡县学校的建设。他要求每个郡县都要设立学校,为当地的青少年提供基础教育。这些郡县学校的教材由朝廷统一编写,注重实用性和普及性,不仅教授文化知识,还包括农业、手工艺等实用技能。通过郡县学校的建设,文化教育在大秦帝国的基层得到了广泛普及,为国家培养了大量的后备人才。
在内部改革稳步推进的通时,林宇和扶苏也没有忽视帝国的军事建设。他们深知,强大的军事力量是国家稳定和发展的重要保障。
北方的匈奴一直是大秦帝国的心腹大患。尽管蒙恬率领大军驻守边疆,多次击退匈奴的侵扰,但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