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风云再起
织百姓开展互助合作,在不误农时的前提下,抽出部分劳动力支持军工生产和前线运输。
在政治改革方面,进一步强化了战时的行政管理效率。精简了一些繁琐的行政流程,赋予地方官员更多的临机处置权,以便他们能够迅速应对战争期间出现的各种问题。通时,加强了对官员的监督,防止有人在战时以权谋私,确保改革措施和军事命令能够得到有效执行。
林宇还向扶苏建议,在战争期间,要更加注重对百姓的思想动员。通过宣传大秦帝国的荣耀和保卫国家的重要性,激发百姓的爱国热情,鼓励他们积极支持战争。于是,朝廷组织了大量的宣传活动,在各地张贴告示、派遣官员演讲,让百姓们明白,只有团结一致,才能战胜外敌,保卫家蒙恬率领秦军主力抵达北方边境后,迅速对战场局势进行了分析。他深知匈奴骑兵机动性强,擅长突袭和奔袭作战,于是采取了稳扎稳打的战略。秦军在边境地区构筑了坚固的防线,深挖壕沟,设置鹿角等障碍物,以限制匈奴骑兵的冲击。
通时,蒙恬积极训练骑兵,提升秦军骑兵的战斗力。他挑选了一批精锐士兵,配备优良的战马和兵器,对他们进行严格的骑射和战术训练。经过一段时间的准备,秦军开始主动出击,与匈奴展开小规模的战斗,逐渐摸清了匈奴的战术特点和弱点。
在西方边境,秦军将领们也根据敌军的特点,制定了相应的防御策略。他们利用地形优势,在险要地段设置关卡,加强巡逻和警戒。通时,组织当地百姓参与防御,坚壁清野,使敌军难以获得补给。
随着时间的推移,战场局势逐渐陷入胶着状态。匈奴和西方各国虽兵力众多,但难以突破秦军的防线;而秦军由于兵力相对分散,也难以对敌军展开大规模的反击。就在双方僵持不下之际,转机出现了。
林宇通过情报网得知,匈奴联盟内部因战利品分配不均,出现了矛盾。一些部落对单于的分配方案不记,心生怨愤。林宇立刻建议扶苏抓住这个机会,派遣使者前往匈奴联盟内部,分化瓦解他们的联盟。使者们带着丰厚的礼物和大秦的友好承诺,成功说服了部分部落脱离联盟。匈奴联盟因此实力大减,秦军在北方战场逐渐占据了主动。
在战场上局势发生变化的通时,大秦帝国在外交方面也展开了艰难的斡旋。面对多国联合进攻的局面,林宇深知,单纯依靠军事力量难以迅速解决危机,必须通过外交手段分化敌人,减轻军事压力。
扶苏派遣了多位经验丰富的使者前往西方各国。使者们带着大秦的诚意和丰厚的礼物,试图与各国进行谈判。然而,西方各国对大秦的态度并不统一。一些国家在看到匈奴联盟出现分裂迹象后,开始动摇,对与大秦的谈判表现出一定的兴趣;而另一些国家则仍坚持与大秦为敌,企图在战争中获取更多利益。
对于态度动摇的国家,大秦使者们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他们向这些国家阐述了长期战争对双方的危害,强调了和平共处、贸易往来的益处。通时,承诺在战后给予这些国家一定的经济补偿和贸易优惠政策。在使者们的努力下,部分国家逐渐转变态度,与大秦达成了停战协议。
但对于那些顽固坚持敌对立场的国家,外交斡旋则困难重重。这些国家不仅拒绝谈判,还对大秦使者进行羞辱和威胁。面对这种情况,大秦一方面加强军事防御,对这些国家的进攻给予坚决回击;另一方面,通过外交渠道向其他国家揭露其破坏和平的行径,使其在国际上陷入孤立。
经过一系列艰难的外交博弈,大秦成功分化了西方各国的联盟,减轻了边境的军事压力,为最终战胜外敌创造了有利条件。
在国家面临危机的时刻,大秦帝国的民间力量也迅速凝聚起来,为抗击外敌让出了巨大贡献。各地百姓纷纷响应朝廷的号召,自发组织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