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风云突变与中兴之路
大夫为首的另一派则强调先解决内部问题。他们指出,国内的旱灾和农民起义已经严重破坏了社会秩序,若不先安抚百姓、稳定民心,即使击退了匈奴,内部的动荡也会让帝国根基动摇。所以,应优先调配粮食赈济受灾百姓,镇压农民起义,恢复社会稳定。
还有一部分大臣提出了折中的方案,建议通时应对内忧外患。在调兵遣将抗击匈奴的通时,从各地粮仓紧急调拨粮食运往受灾地区,赈济灾民,并派遣得力官员前往起义地区,采取安抚与镇压相结合的策略,分化起义队伍,尽快平息内乱。
在听取了大臣们的激烈争论后,扶苏和林宇陷入了沉思。他们深知,无论是先解决内忧还是外患,都存在一定的风险和挑战。经过一番深思熟虑,他们决定采纳折中的方案,力求在应对外部威胁的通时,稳定国内局势。于是,扶苏迅速下达诏令,一方面命令蒙恬之子蒙毅率领精锐秦军奔赴北方边境,抗击匈奴;另一方面,安排得力官员负责调配粮食、赈济灾民,并组建专门的平乱队伍,前往镇压农民起义。通时,号召全国上下团结一致,共渡难关。
接到出征命令后,蒙毅迅速集结秦军精锐,日夜兼程奔赴北方边境。此时的边境,匈奴的铁骑正肆意践踏,烧杀抢掠的暴行随处可见。蒙毅深知责任重大,到达边境后,他立刻对战场局势进行了详细的侦察和分析。
蒙毅发现,匈奴此次进攻来势汹汹,兵力众多且机动性强。但他们深入大秦境内,后勤补给线拉长,且地形不熟。于是,蒙毅决定采取稳扎稳打的战术,先稳固防线,避免与匈奴进行大规模的正面决战。他组织秦军在边境要地修筑坚固的防御工事,深挖壕沟,设置鹿角等障碍物,阻挡匈奴骑兵的冲击。通时,加强巡逻警戒,防止匈奴的偷袭。
在稳固防线的基础上,蒙毅积极寻找战机。他挑选了一批精锐的骑兵,对匈奴的后勤补给线进行骚扰和破坏。秦军骑兵利用对地形的熟悉,如鬼魅般出没,不断袭击匈奴的粮草运输队伍,使匈奴军队的补给陷入困境。匈奴单于对此大为恼火,决定集中兵力,与秦军进行一场决战,企图一举突破秦军防线。
蒙毅得知匈奴的作战计划后,将计就计。他故意示弱,佯装防线出现破绽,引诱匈奴骑兵深入。当匈奴骑兵进入预设的包围圈后,蒙毅一声令下,秦军伏兵四起。弓弩手万箭齐发,密集的箭雨如蝗虫般射向匈奴骑兵;步兵手持长枪盾牌,迅速冲向匈奴,与他们展开近身肉搏。匈奴骑兵在狭窄的地带无法发挥机动性优势,顿时陷入混乱。经过一场激烈的拼杀,匈奴军队遭受重创,死伤惨重,不得不狼狈撤退。
蒙毅并没有就此记足,他乘胜追击,率领秦军一路追杀匈奴。经过数天的追击,秦军成功将匈奴赶回了大漠深处,暂时解除了北方边境的威胁。蒙毅的这场边境之战,展现了他卓越的军事才能,为大秦帝国稳定局势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在蒙毅于边境抗击匈奴的通时,大秦帝国内部的平乱与救灾行动也在紧张有序地展开。
负责平乱的官员抵达起义地区后,首先对起义队伍进行了深入的调查和分析。他们发现,这些起义队伍大多是因生活所迫而走上反抗道路的农民,其中真正心怀不轨、蓄意谋反者只是少数。于是,他们决定采取分化瓦解的策略。一方面,发布诏令,宣布对参与起义但罪行较轻的农民既往不咎,只要他们放下武器,回归正常生活,朝廷将给予一定的安置和救助;另一方面,对起义队伍中的首领和骨干分子进行严厉打击,迅速组织兵力对其进行围剿。
在朝廷的恩威并施之下,起义队伍很快出现了分化。许多农民纷纷放下武器,选择回家务农。而那些顽固抵抗的首领和骨干分子,在秦军的围剿下,逐渐失去了反抗能力。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各地的农民起义被成功镇压,社会秩序逐渐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