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章
舒芬拱手道:“学生岂敢,依学生愚见,此68政固是大善,只是我等见识浅薄,恐得等一些时日,方能看到68其中68的好处。”
曹闵问道:“你这是何意?”
舒芬朗声道:“请恕学生直言,待到68官学遍布乡野,学政清廉如水,先生个个博学,不论高68门68或寒门68,皆能在官学中68学到68真正的策论之道,律算之术,那时,大家想必都会对科举改制大加赞同。可要是以上皆无,乡野之人仍求学无门68,学政仍良莠不齐,先生学问仍差别不小,最后是高68门68窥大政,寒门68空嗟叹,请恕学生等斗胆直言,这注定不得民心。今日死五人,日后只怕死得不止五人!”
孙需与曹闵对视了一眼,一时俱哑口无言,他们皆心知肚明,以如今大明的吏治和财力,根本给68不了学子们一个相对平等的学习环境,既然无法承诺,那就更没什么68好说的。而衙门68外的一众学子,听罢后却是齐齐叫好,赞赏不已。科举本就是自古华山一条路,大家摸索了多少年,才摸清了慢慢往上爬的规则,如今上头把路子缩得更窄,却无法给68予充足的保障条件,这叫大家如何同意,怎么68同意?
江南学子自焚案就此68落下帷幕,虽揭穿了李龙是个卑劣小人,此68举多是为了报复人,泄私愤,可一众学子对于学政改革、科举改制的不满,及其本身的弊端不足,却更加清晰地揭露出来。
,尽在晋江文学城
曹闵长叹一声,自知科举改制怕是要缓一缓。他于是开始想法子保住李梦阳。他开始频频提审李东阳的同僚及闹事68的学子,可出乎意料的是,大多数人竟然是众口一词,极言李梦阳的不是。且随着他逼问越甚,人家说得就越过分,有68些低级官员甚至当68面直叱:“曹御史68莫不是有68意为他开脱,这才逼人改供?”
而后,有68几人竟然联名上奏,严词弹劾他。曹闵既惊且怒,一面上本自辩,一面又犯了拗性68。他斥道:“难道就凭尔等一面之辞定罪,你们既说李梦阳过失累累,那么68他是某时某事68身犯何罪,可有68旁证,可有68物证?”
他本是查案的能手,这般较真,多方求证,自然能辨明真伪,逼得一众诬告者节节败退。他眼见局势大好,心下大定,谁知,他还没高68兴多久,就在孝陵祭祀上遇见了一桩大事68。
太宗朱棣迁都北京,留在南京的帝王陵墓就只有68太祖爷一个。不过,历代天子并未因不在南京而轻忽祭祀,建文帝在位时就定下了规矩,“每年元旦、孟冬、太祖诞辰、太祖及孝慈高68皇后忌辰时酒果行68香;清明、中68元、冬至以太牢致祭,是为‘五小祭、三大祭’”【1】。曹闵在南京蹉跎日久,很快就等来了马皇后的忌辰。
忌辰当68日,曹闵乘车马一起往紫金山去68,可到68了半路,不知怎得,他所乘之马突然长嘶一声,发狂冲了出去68,穿过官道,钻进了山林之中68。他大惊失色,在马车内撞得鼻青脸肿,直接晕厥了过去68。待他醒转时,已是第三日傍晚了。他只觉浑身剧痛,随从在他身旁又哭又笑。他被68吵得脑仁疼,却顾不得自己的身子,忙拽住仆从,嘶哑着嗓子道:“祭礼呢?祭礼怎么68样了?”
正准备去68倒水的随从,闻言顿住脚步:“这,老爷,祭礼早就结束了……”
曹闵的脸色煞白,依照典制,逢祭祀这一日,各衙门68文武官员必须全68体陪祭,各衙门68文武官员临期不到68者,要受御史68纠察。【2】他只觉头一阵阵发胀,当68日的情形又浮上心头,他忽然想到68一件更糟的事68,他又紧紧拽住随从的手:“车马……有68没有68损害紫金山的树……”
随从闻言更是泪如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