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是通过为共同体也就是他人服务能够体会到”我对别人有用“,不是被别人评价说”很好“,而是主观上就能够认为”我能够对他人做出贡献“,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真正体会到自己的价值。之前讨论到的”共同体感觉“或”鼓励“的话题也与此紧密相关。
青年:哎呀……思维有点乱了。
哲人:现在的讨论正在接近核心,请你一定紧紧跟上。对别人寄予关心、建立横向关系、使用鼓励法,这些都能够带给自己”我对别人有用“这一实际感受,继而就能增加生活的勇气。
青年:对别人有用,因此我就有活着的价值,是这样吗……?
哲人:休息一会儿吧。喝杯咖啡如何?
青年:好的,谢谢。
有关共同体感觉的讨论进一步加深了混乱程度。不能够表扬,也不可以批评。评价别人的话全都出于”纵向关系“,而我们必须建立起”横向关系“。还有,我们只有能够感觉自己对别人有用的时候才能体会到自己的价值……青年感觉这种论调中隐藏着一个大大的漏洞。喝着咖啡,他想起了自己祖父的事情。
只要存在着,就有价值
哲人:那么,你整理好了吗?
青年:正在慢慢整理,已经有头绪了。但是先生,也许您没有注意到您刚才说了非常荒唐的话,是非常危险的、很可能会否定世界上的一切的谬论!
哲人:噢,是什么呢?
青年:只有对别人有用才能体会到自己的价值,反过来说就是,对别人没用的人就没有价值。您是这样说吧?如果按照这种说法往深处想的话,刚出生不久的婴儿以及卧床不起的老人或病人他们就连活着的价值也没有了。
为什么呢?接下来我要说一说我祖父的事情。我祖父现在在养老院里过着卧病在床的生活,因为认知障碍就连儿孙都不认识了,如果没人照顾就根本活不下去。不管怎么想都好像对别人没什么用。您明白吗先生?您的理论就等于对我祖父说”像你这样的人根本没有活着的资格“。
哲人:我明确否定这一点。
青年:怎么否定呢?
哲人:当我说明鼓励的概念的时候,有的父母会反驳说:”我家的孩子从早到晚净做坏事,根本找不到能对他说‘谢谢’或‘你帮了我大忙了’之类的话的机会。“你说的话恐怕也是出于同样的逻辑吧?
青年:是的。那么,请您解释一下吧!
哲人:你现在是在用”行为“标准来看待他人,也就是那个人”做了什么“这一次元。的确,按照这个标准来考虑的话,卧病在床的老人只能靠别人照顾,看上去似乎是没有什么用。因此,请不要用”行为“标准而是用”存在“标准去看待他人;不要用他人”做了什么“去判断,而应对其存在本身表示喜悦和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