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章
不过,同样一个举动,从高层角度来看,固然表明了赵官家没有大刀阔斧之意,可在另一些人看来,却还是从从一个角度产生了某种误判。
就在赵官家在长安进行大规模人事调整之际,忽然间,有一个此番立下许多苦劳,转为湟州知州的官员,乃是有过从军进士履历,又做过京官的,还随胡闳休走了一趟西域的,唤做梁嘉颖的人,直接上书,建言赵官家不要再回东京,而是留在长安,就此迁都不走!
理由当然充足,平复西夏、扫荡西北以后,整个关西变得彻底安定,而且兴灵产粮区的回归、西域与河套商道的打通,也会大大刺激长安的复兴,而诸如关中地形这些常规说法,更是不用多问,那可是经过上千年考验的。
除此之外,这封奏疏还提到了一个观点,那就是从尧山到此番西北乱战,已经证实了帅臣岳鹏举与吏部侍郎吕祉共同观点的正确性。
荡平灭女真,须高屋建瓴,扫荡关西,然后出河东,据太行,居高临下,方能全取河北、进逼燕云。
既如此,不如官家就留在关中经营,蓄力以出河东。
梁嘉颖固然是个冉冉新贵,但本身却完全不值一提,可今日他这封奏疏却也真真是石破天惊一般,彻底震动了长安与东京,乃至于天下。
甚至赵玖都一时疑虑起来。
而随即,醒悟过来以后,关西的地方官员,纷纷上书表达赞同,随即,东京城内的奏疏也如雪片一般飞来……但有意思的是,东京那里可不全是反对意见,家在巴蜀,此番据说因为没有跟着赵官家参与会盟盛事,几乎遗憾到发狂的枢相张浚带头,居然也表达了赞同!
几名即将调入关西的中枢大员,也立即调转屁股,和吏部侍郎吕祉一起赞同迁都。
便是前线几位帅臣,韩世忠、吴玠、曲端、王德也纷纷快马上书,建议官家留下……尚在兰州的负责扫平西夏故西寿保泰军司的岳飞,也谨慎上书,表达了一定程度上的赞同。
但是,以都省相公为主的东京各层级官僚主体,却纷纷表达了反对意见。
眼瞅着,建炎初年因为选择行都而彻底分野的局面就要再度出现。
然而,赵玖稍作犹豫,还是按照都省相公赵鼎,与长安使相宇文虚中的建议,打消了这个念头——还是那句话,国家需要长久稳定的局面,政策需要延续性的政局来做保障,迁都带来的不确定性太大了。
至于以后从河东发起反攻的问题,其实长安和东京的距离并不至于夸张到这个份上,大不了他这个官家到时候再往长安过来就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