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备了哪些药。”
“刚刚在后头药棚转了转,大概清楚。”
朱大夫递过来一张纸,“此次义诊备下的全部药材。”
林婉婉连忙接过来,仔细看了,怕有疏漏,索性放在旁边以作对照。
朱大夫盯着看了三个病人,方才放心出去洗手,回来从药箱上的褡裢取出炊饼,本想出去吃,想到林婉婉年轻面嫩,这又是分给自已的医棚,要担责任。
将位置稍稍挪到后面些,小口吃起来。
林婉婉看到炊饼恍然大悟,原来是被抓来做替补的。“大慈恩寺连午饭都不包吗?”
朱大夫想到自已抓人干活不地道,低声应道:“嗯。”
“大慈恩寺家大业大,大夫们还要自带干粮参与义诊。”没钱没名就算了,连后勤保障都没有。林婉婉声声句句都站在大夫的立场吐槽。
留给自已的机会不多了,林婉婉抓紧时间。
朱大夫上了年纪,在医棚内更不能当着病人面狼吞虎咽,只能抽着空细嚼慢咽。
发现林婉婉看诊速度飞快的提升,有些病情简单的,从进来到出去,加起来不过一炷香。
本担心她年轻毛躁,观察病人情况,诊断的确无误。
朱大夫说道:“林娘子,看诊速度太快,刚才病人不大信任。”以为遇到假大夫。
“很快么,我以前跟着老师们出诊,”林婉婉回想起来,“他们速度更快。”各种医学影像检查加持,对病情判断更准确,找到对症药品手到擒来。
一些病人就诊前会上网查询,到门诊只是为了开药。只要确认病症无误,爽快开药,为医患融洽再作出一分贡献。
真正费时间的除了疑难杂症就是处理千奇百怪的医患问题。
第54章
参与义诊(2)
“老师们,”朱大夫抓住字眼,“多少老师?”三五位算多吧。
谁会去计算这种问题,林婉婉一时说不清楚,“几十个吧,我家乡学医规矩与长安不同,学生可以有许多老师,老师也可以有许多学生,双向选择。”
朱大夫一辈子没离开过长安,不知外地情况。他所经历的师徒关系远比林婉婉的更紧密。
哪会想到会一门课老师一年带几百个学生,期末考试印上几副照片,问谁是本门课的任课老师的奇葩考题。
义诊最需要考虑的是性价比,大夫的诊金免了,只有一部分低价药材。
很多时候大夫也无能为力,只能告诉病人生的何种病症,开出药方。至于病人是否会去抓药全是未知数。
以朱大夫的经验,林婉婉第一位病人七日后不会到回春棠复诊,连那副药都未必会抓。
商人势利无非关注人的身家,厉害的大夫的“势利”起来祖宗八代连后辈子孙都看。
即使竭力将用药成本控制下来,但药费仍然是不可承受之重。来义诊是求安心——暂时死不了,还能干活。
小家庭若是有一个病人,很快会把家拖垮,这就是穷人的悲哀。
治病贵主要在两方面,诊金贵药费贵。义诊药材不全诊金全免,“压榨”大夫针灸推拿才是最好的选择。
“朱大夫,您看看这位娘子可要行针?”林婉婉试着问道。
“可。”朱大夫点头。
随即两人面面相觑,林婉婉先开口,“我没带针。”不然你老亲自来。
说完心虚,她针灸刚刚入门。
“用老夫的。”朱大夫没听出潜台词,十分大方将针包分享出来。
林婉婉不能直说针灸刚学不熟练,否则病人会更紧张。
好在穴位不难找,捻起一根银针,在烛火上烤过消毒。按住病人右手,在手腕上方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