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9章
赵匡胤在对待文人这方面是比较宽松的,譬如前南唐国主李煜。
就算李煜写了再多悲春伤秋的词,什么借古讽今啊……赵匡胤仍是让李煜好好活着。
“朕依稀记得我宋朝也有位大词人遭受过文字狱。”
赵普:“是神宗时期的苏轼。”
“对,是苏轼,就是他。”对于苏轼,赵匡胤可以说是熟悉了。苏轼喜好自光幕上发评论,与弟弟的感情深厚,得皇帝的看重,深受后人的喜爱……
总之,赵匡胤很羡慕苏轼。
“一个王朝发生文字狱,显然这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赵匡胤摇头,“希望我宋一朝不再发生这种事情。”
……
“满清鞑子!”
朱元璋骂骂咧咧,对光幕上清朝皇帝说的话感到非常气愤。
扫了眼身边,能出气的人只有他了……
“老四!”
朱棣:“?”
不祥的预感又来了……
朱棣退后一步,朱元璋不满地皱着眉,“给朕站住!”
……
纪昀心下惶恐不安,
光幕上多数说的是真话,但就是说得太真了……
在这社会环境下,要想保全性命是不能太高调的。
和珅的政治嗅觉很灵敏,他知道陛下不会因为光幕上的野史生气发怒于自己,但同时他又感受到自己的好日子
恐怕也要到头了……
第431章
乾隆的风评……
【乾隆帝自称“十全老人”,他好武功,也好舞文弄墨。生平写诗四万一千八百余首,一人便可独占《全唐诗》的数量。
纪昀是作为皇帝宠爱的文臣,是为皇帝所写诗润色的文人之一。最初,纪昀在乾隆眼中毫无地位,其抱负根本得不到施展。
我想作为一个读书人,纪昀的心中是非常苦闷的,因为乾隆帝眼中的自己是为其作诗歌颂的“倡优”,这并不是他的理想生活。
清朝的朝臣关系是主仆关系,皇帝是主人,其余人全是他的仆人,他们也自称自己为奴才。在那般的压抑环境下,作为心有抱负,对为官仍有幻想的臣子来说,面对皇权的威严无情,自己只有做到曲意顺从。
《阅徽草堂》中的故事大多为因果报应。对孝道的提倡,对妇女贞洁的论述等内容,也可以看做是另一种的自我洗脑方式。】
<“一片一片又一片
两片三片四五片
六片七片八九片
飞入芦花都不见”>
<哇哦,这就是乾隆帝写的诗嘛~还挺有童趣欸,前面言简易懂,最后一句完全升华主题了!超棒的![狗头]>
<哈哈哈哈,笑发财了[捂脸]>
<什么润笔嘛,就是代笔欸。皇帝写不下去的,帮他添上,还得夸奖皇帝文采斐然。>
<看了纪昀的经历,我想问问李白被唐玄宗招进宫做的事是不是也是这种?给皇帝写诗、歌颂功德什么的。>
<是的,除了李白还有汉武帝刘彻时期的司马相如,他们的工作内容基本就是这样。>
<李白那么骄傲的一个人,想做官,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好不容易才到了皇帝身边,结果皇帝嫌他总在耳边唠叨治国大事,烦得很……所以李白就自己离开长安了。>
<清代确实压抑,从上到下透露着一股死气。>
<那是因为封建社会在走向死亡,新的世界正在构建!>
<“狗奴才。”“喳。”“奴才、奴婢。”>
<看到这里咋个感觉纪昀有点可怜呢?我印象中他过得很好啊[捂脸]很受宠的一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