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259章
问呢?其他因它被毁掉的书算什么?>

    <算倒霉了。皇帝真小心眼。>

    <我记得最可笑的还是将宋朝的一些古籍中对“辽”“金”的称呼进行的改写。反正就是所有不好的,全改掉!夷什么的太难听了!改彝!>

    <好像那些官员还故意留了几处显眼的错误让乾隆帝发现[捂脸]>

    <无语嘞,对这本书的心情很复杂。不过,从现在的角度来看,对《四库全书》的赞誉还是认可。>

    <鲁迅说的,清人纂修《四库全书》而古书亡,因为他们变乱旧式,删改原文。>

    <清代的陆心源也说过类似的话,“明人好刻古书而古书亡”,因为他们妄行校改。>

    [汉高祖刘邦:格局太小了吧,你都当皇帝了,怎么还顾着其他人的评价?还销毁了那么多的书……]

    [汉武帝刘彻:必须说一句,任何毁书的行为都是不能认可的。]

    [宋太祖赵匡胤:辽、金就是夷!就是夷!]

    [宋仁宗赵祯:辽、金就是夷!就是夷!]

    [宋神宗赵顼:辽、金就是夷!就是夷!]

    ……

    宋朝的百姓们吐槽清朝的皇帝心眼太多,劝他格局放大点,不要只盯着前朝,多睁眼看世界。

    “说你们是夷就是夷,没有什么好争辩的。”

    ……

    朱元璋提醒朱棣,“悠着点,别被光幕上的夸赞迷失了自我。”

    “文治武功都想要,就不能急。”

    朱棣:“儿臣明白。”

    “你明白什么了?!”朱元璋还是生气的,光幕上说“明人好刻古书而古书亡”,这话能不让人生气吗!

    “古书古籍就是拿来好好珍藏,怎么能因为你复刻了,让其他人就不能用,还把藏书全都毁掉!”

    “此等行径可恶至极!肯定是跟着你学的!”

    被莫名其妙背锅的朱棣:“……”

    ……

    第432章

    乾隆帝终于知道自己的赘婿头衔了

    【前面我们在说《四库全书》的时候,一直都有拿《永乐大典》作对比,现在我们稍微详细的从中选取他们的相同。

    《永乐大典》是在明朝明成祖朱棣时期进行编纂的,其中保存了大量我国十四世纪以前的文学、艺术等方面的资料。比外国的《大英百科全书》要早三百多年。

    而《四库全书》更是在各方面对《永乐大典》进行了整合和增添。

    有人或许会问已经有前朝编纂的《永乐大典》了,为什么你乾隆帝还要再编纂出《四库全书》?

    那答案显而易见啊!乾隆皇帝在位期间,清朝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都处于巅峰时期,乾隆帝是一个甘心坐享其成,碌碌无为的人吗?他很明显不是啊!

    插一句,评价历朝历代最幸福的皇帝,提名乾隆帝的有90%。不熟悉乾隆帝的人,提到乾隆帝时会想到:下江南、四处游玩、国库富得流油……

    不论真还是假,从各种史料中都能知道乾隆帝不是一个干坐皇位的人。他也想在文治武功上超越前朝。

    我们前面也提到他自称“十全老人”。

    其实很多人也知道,无论是明朝修《永乐大典》还是清朝修《四库全书》他们的目的都是有着强烈的政治需要。

    国家稳定繁荣,总体不断在上升,统治者需要文治。

    明成祖朱棣修《永乐大典》,源于自己是通过造反登位,最开始士大夫是极力反对他的,所以朱棣更多的是想通过纂修类书,振兴学术文化,消除朝中对他的不满之声。

    清高宗乾隆修《四库全书》,是由于那时的清朝统治已进入全盛阶段,为了巩固统治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我靠刷短视频剧透历史简介 >我靠刷短视频剧透历史目录 > 第259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