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0章
中午不想挤餐厅就从家里68带饭。晚餐赶得回来就回翡翠湾吃,
偶尔辅导带鱼作业,回不来就在公68司餐厅解决。
除了家在本地,
上班节奏跟许多来海城打工的年68轻人一样,
租房生活早在中学时提前体验过了。
戴柯工作四年68,也开68始带徒弟,经常出差到全国各地抓人。
俗话说三岁看68到老68,梁曼秋和戴柯的相处模式似乎在初相识的小学时期就定下了,
他经常在外面68疯,
她安安静静宅家,
他每次回来,
都能见68到她的身影。
而戴四海像梁曼秋的老68板,提供吃住,每月发钱,阶段性获悉成长项目的成果反馈——梁曼秋拿了什么68奖,
考上什么68学校,
等等。老68板不是老68师,
更68不是心理医师,
不会过多关心员工的心情。
当然,
戴四海又比老68板好68多了。梁曼秋收到正式工作的第一份工资,
照旧先给戴四海买礼物,
连带阿莲和带鱼的份。
戴四海把茶具摆在公68司,来一个熟人就提一句是小秋送的,对对对,今年68北大毕业回来工作的小秋。
送阿莲的是护肤品,
带鱼最好68打发,送了一辆运动单车。
第二个月,戴四海就拐弯抹角让梁曼秋自己存着钱,小孩刚出社会参加工作,理应长辈支援经济,就跟古时候徒弟下山闯荡,师傅要提供盘缠一样,总要给一笔启动资金。
戴四海已经给予她太多,梁曼秋住在碧林鸿庭的旧家相当于免去她的租金,比许多独自来海城打拼的毕业生幸运太多。
有时戴柯出差太久,梁曼秋会开68他的车上班,车子总要偶尔跑动一下。
SUV对她来说是大块头,开68得小心谨慎,还要提早出门到公68司抢免费车位,回来晚也要找车位,不行只能停路边公68共车位。戴柯只有休假外出才开68车,平时上班骑小电车嘀嘀走了。
城市建设日新月异,涌入更68多更68新的劳动力,生活和工作环境已经跟梁曼秋读书时大相径庭。
有时不全然因68为68城市发展,他们逐年68长大,接触到不同的生活层面68,视角自然不同。
日光之下并无新事,梁曼秋和戴柯工作稳定之后,家里68自然问到结婚的事。
倒不是催,戴四海小时候催不动戴柯,长大后更68不会催,只是饭后闲聊,“随口”问一句。
问的戴柯,没让梁曼秋听见68。
“你和小秋,也谈了好68些年68,打算什么68时候定下来?”
在上一辈眼里68,打了证才算稳定,哪怕兄妹关系已经存在多年68。法律总比道德多一层保障,梁曼秋成年68后,户口回到山尾村,跟他们少了一层法律关系。
戴柯到了给老68豆散烟的年68龄,家里68是无烟区。
戴老68板成了真正的戴老68板,不用再68干杂活,只需把关烧鹅质量,租了一间办公68室管理三家档口的账目。
父子俩在空荡的办公68室吞云吐雾。
戴柯夹着烟说:“我说了不算,你要问梁曼秋。”
戴四海笑了一声,抽了一口烟,“我怎么68好68意思问小秋。”
不止戴四海,阿莲也不会再68多问梁曼秋。
一些学历不高又支持小孩读书的长辈有学历敬畏感,戴四海和阿莲觉得梁曼秋从全国数一数二的高等学府毕业,聪慧和